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
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
顾己宁自愧,饮人以偷生。
愿为天下㡡,一使夜景清。
蚊
介绍
《蚊》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文以童言无忌的方式,通过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批评了那些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的人,同时把这种行为与吸血的蚊子相比,指出前者更加残酷和卑鄙无耻。
《蚊》一文在明代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含义为人们提供了思考现实问题的新角度。通过对《蚊》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推荐
【注释】 朋:同伙,朋友。趋炎:奉迎权势者。态度轻:态度不严肃。御人口给:口才很好。屡:屡次。憎人:憎恨别人。虽然:虽然表面上。暗里:暗中。能钻刺:会钻营、会献媚。贪不知几:贪得无厌。几:尽数;全部。竟杀身:最终丧命。 【译文】 同伙们趋炎附势的态度很轻薄,阿谀逢迎的口才好多次使人讨厌他。 虽然他善于钻营献媚,但不知究竟要害死多少人啊! 【赏析】 这首诗是揭露和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奸邪小人的作品
让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蚊 天地不爱人,生此人之苦。 吁嗟实微物,身不及毛羽。 利嘴善噆肤,令人失眠睡。 长夏五六月,执热不通噫。 此物于是时,翾翾夸得势。 一聚动亿万,翳空如坌壒。 当昼即散伏,得夜乃纷会。 每见灯火集,不容设帱盖。 初若猬毛戢,次第缘罅隘。 稍稍傍耳飞,嘤鸣欲相卖。 挥拂不敢停,得便时一嘬。 所欲未涓滴,已见盈腹背。 舍命不畏死,忽遭一拍碎。 顾我七尺躯,岂不容尔细。
【注释】 向晚: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污积:肮脏的污浊物。化:凝结、凝聚。蟭螟:即飞蛾,一种昆虫,有翅膀,善于飞行。巢睫:在睫毛上筑巢。琥珀:一种透明而美丽的树脂化石,古代用作装饰品。雷音:指闪电。矜:自大,自负。沾醒:使酒醉。 【译文】 傍晚时分,蚊虫聚集在一起,飞入室内。它们在人的睫毛上筑起了巢穴,把人的眼睛蒙住了。夜晚,蚊子嗡嗡地叫着,发出的声音也让人感到心烦。它们依然自负
蚊子嗡嗡声如蛾鸣更悠扬,透薄纱翅啄人喙子长。别倚传呼者工噬啮,须知十月有清霜。 注释: - 蚊子嗡嗡声如蛾鸣更悠扬:形容蚊子发出的声音像蛾的叫声一样悦耳。 - 透縠穿纱喙许长:穿透薄纱的翅膀很长。縠(huò)指丝绸、薄绢等,这里比喻薄纱。 - 莫倚传呼者工噬啮:不要倚仗那些善于咬人的家伙。传呼者通常是指那些擅长咬人的昆虫,如蚊子、苍蝇等。 - 须知十月有清霜:要明白在十月也会有清冷的霜冻
【注释】 蚊:蚊子。慢肤:皮肤粗糙。困扑缘:困倦。拍身听旃:拍打身体,发出声音。狞飙:狂风。惬人意:令人满意。何澄鲜:多么清澈明亮。蚊、孙:指蚊子与蜻蜓的幼虫(蚊蛉)。蚋、伯:指蚊子与蚊子的幼虫(蚊母)。一扫:一阵阵吹过。天宇:天空。适意:顺从自然。须:必须。明年:来年。 【译文】 秋风吹起时蚊子也感到困倦了,用手一拍它们就扑腾着飞走了,拍打时发出的声音也让人听了舒服。 昨夜一阵狂风
注释: 隐隐雷声在暮天响起,蚊子偷偷飞到玉堂之前。 纱窗浸月如水般清凉,让珍珠钿花臂上的人安然入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蚊虫在暮色中悄悄飞进室内的情景。首句“隐隐雷声语暮天”,以雷声暗示时间的临近和夜晚的降临。第二句“欺风偷到玉堂前”,则形象地描绘出蚊子在夜色中悄然进入室内的场景,如同一个顽皮的小贼,利用风力悄悄地接近目标。第三句“纱厨浸月凉如水”,进一步渲染了室内的清凉氛围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的作品《蚊》。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群蛇戢戢方斗争: - 戢戢:形容蛇群聚集的样子。 - 方斗争:正在激烈争斗。 2. 虾蟆蝼蛄相和鸣: - 虾蟆、蝼蛄都是昆虫。 - 相和鸣:一起叫唤。 3. 百足之虫行无声: - 百足之虫:比喻行动迟缓或没有行动能力的生物。 - 行无声:行动时无声无息。 4. 毒气着人昏不醒: - 毒气:有毒的气味。 - 昏不醒:昏迷不醒。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小小沙虫羽翼成”: - 注释:形容蚊子的细小和翅膀的轻盈。 - 赏析:此句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蚊子的特征,既展现了其小而轻盈的特点,又通过“成”字赋予了它们一种生命的质感,使蚊子的形象更加鲜活。 2. “群飞盈野复盈城”: - 注释:指蚊子的数量之多,遍布于田野和城市之间。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蚊子无处不在的特性,既体现了蚊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