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烟岸柳阴斜,东去关山路转赊。
到处因循缘嗜酒,一生惆怅为判花。
危时只合身无着,白日那堪事有涯。
正是灞陵春酬绿,仲宣何事独辞家。
出关
介绍
《出关》是一部由王度庐所著的历史小说,首次出版于1907年。这部小说以明末清初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明朝将领袁崇焕和民族英雄毛文龙的故事。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名将,他忠诚于国家,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由于政治斗争,他被排挤、陷害,最终被崇祯皇帝下令处斩。在临刑之前,袁崇焕向朝廷请求让他的儿子袁承宗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为国家效力。然而,崇祯皇帝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下令处决了袁崇焕。
毛文龙则是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他在辽东一带与后金(清朝)进行战斗,保卫国家的安全。他的英勇事迹被人们传颂,成为了民族英雄的代表之一。
在《出关》中,王度庐通过描绘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艰辛努力和牺牲精神。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黑暗,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出关》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明朝末年的历史风貌,也让我们思考了人性、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深刻的主题。
相关推荐
《出关》是一首七言绝句,出自清代诗人徐兰之手。此诗描述了一幅壮阔的边塞景象,同时蕴含了深沉的情感。下面是这首诗: - 马嘶烟岸柳阴斜:描述出征将士在出关时的情景,马嘶声与远处烟雾缭绕的岸边,以及柳树的阴影斜斜地映照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东去关山路转赊:表达了将士们面对未知路途时的心情,道路漫长且曲折,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到处因循缘嗜酒
出关 朝缨初解佐江滨,麋鹿心知自有群。 汉囿猎稀慵献赋,楚山耕早任移文。 卧归渔浦月连海,行望凤城花隔云。 关吏不须迎马笑,去时无意学终军。 注释: 1. 朝缨初解佐江滨:早晨的头饰刚解开(表示从朝廷返回),就辅佐在江边的职位上。 2. 麋鹿心知自有群:就像麋鹿知道它们自己是属于群体的。比喻人有自知之明。 3. 汉囿猎稀慵献赋:汉朝的狩猎场很少,我懒得献赋。 4. 楚山耕早任移文:楚国的山里
【注释】 出关:指从长安出发,前往南方边远地区。 黄犊(dū):小牛。走避人:逃避行人。 山下女郎:指山脚下的歌女。歌满野:歌声嘹亮,响彻山谷。 南征:向南出征。 更:再,又。 【译文】 山上的小牛犊因躲避行人而跑掉,山下的歌女们放声高唱,歌声嘹亮,响彻山谷。 我独自南下征途,心中充满怨恨,恨自己无路可走,竟被逼得要离开故乡。还有那些像我一样没有建功立业的人,也要被迫离开家乡去征战。 赏析:
【注释】江雨:江上雨。冥冥:细密貌。汀:水边平地。云深城阙丽:云层浓重,城楼显得秀丽。潮落海门青:潮水退去后,海门一带露出青绿色。双蓬鬓:形容人老。江湖几驿亭:指在江湖间来往的驿站、亭台。关卒逻:守关的士兵、哨兵。吾亦厌铜腥:我厌恶金属发出的腥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出峡时的即景之作,写于公元824年(元和九年)初春。诗人由夔州乘船东下,溯流而上,经过巴陵,到达洞庭湖,然后沿湘江南下,过岳阳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出京时所写。 第一句“一坐一百二十日”,意思是说作者在关外度过了整整一百二十天。这两句诗描绘了当时作者的行程之长和旅途之苦。 第二句“柳初黄落今青青”,描写了春天过去,柳树已经变绿,而现在已经变成了青青的颜色。这里的“柳”既指柳树,也暗指作者自己的心境。 第三句“索舆径去有忙事”,意思是说作者急忙地乘车离去,因为有急事需要处理。这句诗表现了作者的忙碌和紧迫感。
【注释】 出关:指诸葛亮北伐中原。 晓带鸡星出,春从鸟道餐:清晨,鸡鸣报晓,蜀军已出祁山。春天,大雁飞过,是往南归巢的方向,蜀军出关,正是春来之时;“鸟道”,比喻山路险峻曲折。这句写诸葛亮大军出关时,天明时分鸡叫报晓,大雁南飞,蜀军出关,正当春来之时。 雾漫旗彩坏,霜落剑花寒:浓雾弥漫,旌旗上的五彩丝绳全都被雨打湿了。 天险今虽在,人谋昔所难:如今,天险虽然还存在;但人们谋划此事,却很难成功。
出关 宦路崎岖阅岁华,更无佳思发诗葩。 出关便有山林兴,续稿从今渐有涯。 注释: 宦路:官场之路。 崎岖:曲折、坎坷不平。 阅:经历。 山:指隐居之地。 兴:兴起,产生兴趣。 涯:边际,范围。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出关后心境变化的诗。首句“宦路崎岖阅岁华”,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上的艰辛与坎坷,历经岁月的磨砺,宦途依旧艰难曲折。次句“更无佳思发诗葩”,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出关 笋舆清晓出都门,便喜松声到处闻。 可但佳游今止止,试寻旧友只纷纷。 卑栖故传吴楚语,高意自同鸾鹤群。 且乐退身无挂碍,满襟尘土逐春云。 注释: 1. 笋舆:竹制的小车。 2. 清晓:清晨。 3. 佳游:美好的游玩。 4. 只:只是。 5. 卑栖:隐居生活。 6. 鸾鹤群:形容高洁的志向和行为。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出关后的喜悦心情和对隐居生活的期待。诗人清晨离开都城,一路上听到松声悠扬
出关 忘却看花上帝都,出关犹记佩兵符。 龙归古寺云初定,鸟落寒滩水半枯。 万古文章关气运,十年风雪老头颅。 凭将翠管三千牍,换取黄柑二百株。 注释: - 忘却看花上帝都:指忘记去欣赏京城的花景。 - 出关犹记佩兵符:离开朝廷时,仍然记得身上佩戴着的兵器符令。 - 龙归古寺云初定:形容寺庙里的云雾刚刚散尽,龙已经回到了寺庙中。 - 鸟落寒滩水半枯:形容鸟儿落在了寒冷的河滩上,河水已有些干枯。 -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出关 - 关键词解释:出,离开;关,边境的要塞或关口。 - 诗句翻译:“离开了边疆的关卡。” - 注释:表达了作者从边境地区出发的情感。 2. 关门一线带全辽,断续云山引使轺 - 关键词解释:关门,指边界;一线,比喻细微之处,这里指边境线;全辽,指整个辽宁地区;断续,形容山脉的连绵起伏;云山,形容山的形状像云一样飘渺;使轺,指古代官员的马车。 - 诗句翻译:“边境线上
出关 关吏开金锁,邮人控玉珂。 三韩辽社稷,五镇汉山河。 白草荒原合,黄云古戍多。 从今沧海上,万里不扬波。 注释: - 关吏开金锁:指官员打开金锁,表示放行。 - 邮人控玉珂:邮人控制着玉制的马络头,表示传递信息。 - 三韩:古代对朝鲜半岛的称呼。 - 五镇:这里指的是汉朝时设置的五个军事重镇,即幽州、并州、凉州、益州和荆州。 - 沧海:大海,这里泛指辽阔的水域。 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出关”,它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塞景象。下面是逐句释义: 1. 山为城,河为口,百二秦关当北斗。(注释:把山当作城墙,把河当作城门,百二秦关高耸如北斗) 2. 罴(pí)虎当中万夫守,半夜空持符在手。(注释:夜里,万夫难敌的罴虎守护着关口,手持符节却无法打开) 3. 天回杓(báo),月离柳。(注释:天回到了原状,月亮离开了柳树) 4. 一星缠绕飞不透,影落寒光死灰久。(注释
吴兆骞的《出关》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深意的诗,通过对边关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边楼回首削嶙峋”:描述了诗人站在边楼之上,回望着那峭壁嶙峋的景象,这里的“回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思与感慨。 - “筚篥喧喧驿骑尘”:指的是驿站上的人们吹着筚篥(一种古代乐器),而忙碌的驿骑扬起了尘土。这描绘出了一幅繁忙的边关景象。 -
【注释】 ①出关:指诗人从长安出发,前往边塞。②“西下”二句:说诗人由长安出潼关东去,又折向东北,到达了黄河岸边。③“一年易”三句:说旅途艰难,行李容易在途中遗失,自己就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漂泊不定。④王屋山、抱犊子:均为山西境内名山之一。⑤尸乡亭:即尸乡,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⑥岷峨:四川一带。⑦寓翁:寄居的人。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诗人由长安出发,取道河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赏析能力。作答时,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意即可。 “凭山俯海古边州”,意思是登上高山,俯瞰大海。这一句是说诗人站在山巅之上,远眺大海,只见那古时候的边疆之城矗立在崇山峻岭之间,面对浩瀚的大海。 “旆影翻飞见戍楼”,意思是旌旗飘扬,战马奔腾,可见戍楼高耸入云,映衬出一片辽阔的景象。 “马后桃花马前雪”,意思是一匹马过后,前面是盛开的桃花
【注释】 谁料:谁知。车书是一家:指统一,像古代的九州一样。关:指函谷关。 重译:经过两次或三次翻译,才能使外国使者了解中国的风俗和语言。五花:五彩缤纷的样子。这里指军装的颜色。 萧萧:形容草木被烧后,发出的声音。乾坤:天地。漠漠:空旷无际的样子。荒沙:边塞荒凉的地方。庭闱直在黄龙北:指长安皇宫就在函谷关的北方。庭闱:宫廷、朝廷。黄龙:指唐朝,唐玄宗曾封禅泰山,立碑于山上,刻其名号,称为“黄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出关 - “出关”指的是离开长安,进入边关地区。 2. 往岁来青门,车中同白发 - 这句描述了作者在前往边关的路上,车上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慨。 3. 今岁去青门,惟见车碾雪 - 这句表达了作者今年再次来到长安城时的情景,只见车轮碾过的道路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 4. 雪中乌鸦飞,令人意凄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