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驼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
明妃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明妃怨》是唐代诗人杨凌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汉国明妃远嫁他乡,被迫离乡背井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经典之作的具体介绍:
-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杨凌,中唐时期的文人,与兄长杨凭、杨凝并称“三杨”,以其文才和官位著称。在文学创作上,他的诗歌多表现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 诗作流传:《明妃怨》作为杨凌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情感真挚且意境深远,被后世广泛传颂与引用。
-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驼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
- 诗意解析:第一句“汉国明妃去不还”,表达了王昭君离开故土,踏上远行的征程。第二句“马驼弦管向阴山”,描绘了出征途中的凄清场景以及悲壮气氛。第三句“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则反映了王昭君面对异族统治者时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即便是在心中准备了镜子,也难以掩饰那改变的容颜,只能以旧日之容相待。
-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明妃怨》通过对明妃王昭君的遭遇进行描写,展现了她从繁华到孤独、从希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诗歌中渗透着深沉的哀婉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
- 艺术特点:此诗运用了简练的手法和丰富的意象,将一个弱女子的辛酸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一句,既表现了王昭君的坚韧与自尊,又流露出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与悲哀。
-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唐代是一个充满开放与包容的时代,同时也是政治风云变幻、民族冲突频发的历史时期。《明妃怨》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王昭君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命运,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与思想观念。
- 文化传承价值: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而且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及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通过解读《明妃怨》,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明妃怨》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对于热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深入解读和欣赏《明妃怨》将会是一场心灵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