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颢
夜宿大云寺留题竹深处 日暮寻幽到竹深,竹烟晴锁寺门阴。 苔荒路绝行人迹,月出潭空静者心。 注释:日暮时分我去寻找那幽静的地方到了竹林深处,竹叶间弥漫的烟气像晴空中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寺院的大门。竹林里没有路可走也没有人的踪迹,只有一轮明月从潭中升起,映照在一片宁静之中。 清供一盂香积饭,闲情半榻白云衾。 注释:我用一碗清粥供奉自己享用,躺在半榻上穿着白色的被子休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和关键字词进行分析。 1. “别来南北寸心悬”:自从分别以来,我日夜惦念着你,就像悬挂在空中的丝线,无法放下。“悬”的意思是牵挂,担心;“寸心悬”即寸心牵挂,指挂念。 2. “到得相逢二竖缠”:直到我们相见,才得知你生病了。“二竖”是病的意思
注释: 竹子和树木都白了头,就像老画家的画。 露珠在疏落的竹子上滴落,风声中传来凉意。 他们能够知道岁月的寒冷,只有那些年岁已高的公鸡。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竹树、老画家以及白头公公的形象,表达了对岁月变迁、自然更迭的感慨。首句“竹树白头公小画”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竹树苍劲挺拔的身姿,如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二句“翠滴疏篁露,凉生落木风”则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景色
诗句鉴赏: 五马图 校猎归来卸锦鞍,长林丰草夕阳间。 龙媒不受盐车困,尽属皇家十二闲。 译文: 校猎归来卸下华丽的鞍具,长林丰草中沐浴着斜阳。 龙媒骏马不惧盐车之难,全数归入皇家珍藏。 注释: 1. “五马图”:此作品描绘了五匹西域进献给宋朝朝廷的骏马,由奚官牵引。每匹马都有名称及产地、年岁、尺寸等信息。 2. “校猎归来”:描绘了校猎归来后的情景。校猎是古代一种狩猎活动,用以展示军力和武艺
诗句原文: 千山落叶万山云,行到荒桥日已昏。 羡杀田家头白叟,半生足不离柴门。 注释解释: - 千山落叶万山云:形容秋天的山峦被落叶覆盖,云雾缭绕的景象。 - 行到荒桥日已昏:诗人行走在一座荒芜的桥梁上,太阳已经落山,天色昏暗。 - 羡杀田家头白叟:羡慕那些住在田边的老人,因为年岁已高而生活安稳。 - 半生足不离柴门:表示一辈子都离不开自己简陋的柴门,象征着简朴和安定的生活。 赏析:
注释:湘江之畔的竹,玉质般清白,它的气节如此高洁。扫去席上的秋阴,鹧鸪在啼鸣不要雨。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湖南时所作。他看到湖南湘江一带的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就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写竹子的高洁,第二句用“扫”字写出了竹子高洁的风骨,第三句写诗人与竹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第四句写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整首诗意境高远,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夜坐 寒来尘绪不关情,吟对青灯过二更。 落叶满庭风满树,小窗无处著秋声。 注释: 1. 寒来尘绪不关情:寒意袭来,但心中并不因为寒冷而感到忧愁,反而与尘世的纷扰无关。 2. 吟对青灯过二更:在微弱的灯光下吟诗作对,度过了两个更次,即深夜时分。 3. 落叶满庭风满树:庭院中落叶满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也充满了整个庭院。 4. 小窗无处著秋声:在这寂静的夜晚,即使是小窗户也无法遮挡住秋日的萧瑟之声。
注释:破裙飘逸,风中摇曳,脚步不停,长夏跟随丈夫经历艰苦。那像美人梳洗完毕,一钩罗袜走在香尘之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身穿破旧的裙子,脚上穿着破履,风吹起裙角,但她依然坚持着劳动。她忍受着长夏天气的炎热,陪伴丈夫一起度过艰辛的岁月。她的勤劳和坚韧让人敬佩。诗中的“破裙”与“长夏”形成对比,突出了劳动妇女的辛苦与不易。最后一句“一钩罗袜步香尘”,描绘了她勤劳的形象
注释:竹子的枝干直挺,自古以来就瘦长;空心的竹竿本自清明。一阵凉风从屋头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讯息。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竹子的品格和特点。首句“直节从来瘦”,点明了竹子的特性——笔直、瘦长。第二句“虚心本自清”,则进一步揭示了竹子的品格——虚心寡欲,高洁清廉。第三句“凉风屋头起,叶叶是秋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阵凉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宛如在诉说着秋天的到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图。诗人在夜晚归家,月光还未完全升起时便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通过窗户看到邻家渔人的船已经停泊在那里。 "罢钓归来月未明" 描述了诗人结束一天的捕鱼后回家的情景,虽然月亮还未完全升起,但诗人已经回到了家中。这里的“罢钓”意味着渔民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而“月未明”则暗示了夜色尚未完全褪去。 "隔篱遥见一灯青" 则描绘了诗人通过窗户看到邻家渔人渔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