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小丑盗中原,异事古未有。 尔来闾左起,似是天假手。 头颅满沙场,馀胾饲猪狗。 天网本不疏,贷汝亦已久。 注释: 小丑:比喻坏人。 盗窃中原:指侵犯中原地区。 异事:不同于寻常的事情。 尔:你(此处指坏人)。 闾左:泛指平民百姓。 起:兴起、开始。 似:好像。 天假手:好像是天在帮助他。 头颅:脑袋,代指被杀的人的头颅。 沙场:战场。 馀:剩余。 胾:肉块,这里指尸体。 天网:比喻法律或天意。
【注释】 出塞曲:边塞的曲子。北风吹急雪,夜半埋毡庐——天降大雪,将军和士兵在帐篷里过夜 将军八千骑,万里逐单于——“将军”指卫青,是汉武帝派去攻打匈奴的军队,“八千骑”是说有几千名骑兵 汉家如天臣万邦——汉朝的皇帝如同天上的太阳一样,统治着天下的各民族 欢呼动地单于降——匈奴单于投降,欢呼声响彻云霄 铃声南来金闪铄——匈奴人骑着马向南而来,铃声响亮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千骑为一队,万骑为一军。朝践狼山雪,暮宿榆关云。 - “千骑为一队,万骑为一军”:描述了军队的庞大规模和严密的组织。 - “朝践狼山雪,暮宿榆关云”:展现了士兵们在严寒中行军的场景,狼山和榆关分别是他们早晨和晚上的宿营地点。 2. 将军羽箭不虚发,直到祁连无雁群。隆隆春雷收阵鼓,蜿蜿惊蛇射生弩。 - “将军羽箭不虚发”:强调了将军的神射手技艺非常高超。 -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出塞曲》。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和豪迈。下面是各句的解释: 1. 佩刀一刺山为开(译文:用一把刀轻轻一刺,山峰仿佛被打开了) 注释:这里的“佩刀”是指古代战士腰间佩戴的武器——匕首。“刺山为开”形容匕首锋利无比,能够轻易地打开山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士的勇猛和武器的威力。 2. 壮士大呼城为摧(译文:壮士们大声呼喊
【注释】 出塞路:指从辽阳出发前往边塞之路。玉帛:指聘礼。重寻:重新找寻。旧车辙:指古代的战车痕迹。万垂杨:指杨柳树。 【赏析】 此诗写一位女子在离别丈夫出塞时,回首往事,怀念丈夫的深情。全诗语言平易,情感真挚。 首句“当年玉帛聘辽阳”,是说当年她与丈夫成婚后,曾去辽阳聘亲,并把聘礼送给了辽王。这里“玉帛”指的是聘礼,即古代男女结婚时所送的礼物。“聘”在这里有定下婚事的意思。“玉帛聘辽阳”一句
莺未老。花谢东风扫。 春寒中的鸟儿尚未老去,花瓣在东风中飘散如同被扫除。 秋千人倦彩绳闲,又被清明节气过了。 秋千上的人因为疲倦而停止了玩耍,清明这个节日也刚刚过去。 日长减破夜长眠,别听笙箫吹晓。 白天的时间变长了,夜晚就相应地减少了睡眠,不要听那些吹笙箫的音乐,清晨时分的笙箫声让人难以入眠。 锦笺封与怨春诗,寄与归云缥缈。 用精美的锦制纸笺封装着一首怨恨春天的诗,将它送给远方的归人
《出塞》 单于寇井陉,进军飞狐北。 沙昏夜探迟,远树深疑贼。 胡霜损汉兵,不妨得头白。 功成须献捷,会勒燕然石。 注释: - 单于:指匈奴的首领。 - 寇井陉:攻打井陉关。 - 飞狐北:在今河北张家口市境内。 - 沙昏夜探迟:沙地昏暗,夜晚行军缓慢。 - 远树深疑贼:远处的树木看起来像敌人。 - 胡霜:北方的沙漠上的霜。 - 汉兵:汉朝的军队。 - 头白:指年纪大,头发白了。 - 功成
【解析】 “城头落日黄云起,断草飞蓬满千里。红尘一骑踏高回,半夜驱兵渡辽水”:城头夕阳西下,黄云弥漫,原野上一片荒凉。战马奔驰在千里的原野上,马蹄踏过的地方,遍地都是被践踏的残草和飘飞的蓬蒿,仿佛连天地都为之震撼。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战争的惨烈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马蹄行尽关山月,燕然山下沙如雪。负戈泪落暗吞声,烟陇悲笳共幽咽。”:战马跑完了关山河川,月光也走尽了
【注释】 出塞:指从军出征。 边草荒:边疆草木荒芜,没有道路。 星河秋夜明:银河横贯夜空,秋天的夜晚更明亮。 卷旗:收起旗子,指行军。遮远塞:遮住远方的要塞。 休马:让马休息。受降城:接受投降的人的城池。 霜重:霜多。征衣薄:穿着远征的衣服感到寒冷。风高:风大。 战鼓鸣:战鼓响起。将军功未厌:将军立下功劳还不够。士卒不须生:士兵不必活着回去。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注释1:涿州沙上,在河北涿县,此处指古时边塞之地。饮盘桓,即饮酒畅饮。 译文1:我在涿州的沙漠之上尽情地饮酒畅饮,观看舞蹈中那《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注释2: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塞雨,指的是北方的春雨。巧催,形容春雨恰到好处地催动着燕子的眼泪。蒙蒙,形容细雨迷蒙的景象。汉衣冠,泛指汉族服饰。 译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