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诗句解析 1 军行入大漠,遥见胡骑来:军队行进进入广阔的沙漠地带,远远地看到胡人的骑兵来了。 - 军行入大漠:指军队进入广阔的沙漠地区。 - 遥见胡骑来:远处看见胡人的骑兵。 2. 死战四五合,白日昏黄埃:与敌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斗持续了四五回合,太阳落下时战场上布满了尘埃。 - 死战四五合:指进行了几次激烈的战斗,形容战斗非常激烈,多次交锋。 - 白日昏黄埃:太阳落山后
【注释】: 骋望白狼间,追兵大漠闲。黄河通月窟,青海入天山。剖竹行秦垒,封泥守汉关。豫知麟阁上,先候策勋还。 【赏析】: 《出塞曲送陈公聘使边》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该诗写友人奉命出使边地,作者赠诗以勉励。全篇写得豪迈壮阔,气势奔放。诗的开头两句:“骋望白狼间,追兵大漠闲。”写友人奉命出使边地,作者赋诗相赠,希望他能建功立业,为国立功。“骋望”句的意思是说,朋友远赴西北边疆
出塞曲送陈公聘使边 鸣笳发陇首,建节望河源。 莫以边功重,能令中国尊。 名王应膜拜,渠帅会宵奔。 早献安边议,归来入蓟门。 注释:鸣笳发陇首,建节望河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边疆使者出征的画面,他们从陇头出发,手持旌旗,远眺黄河源头。"鸣笳"是指边塞军队吹奏的笳声,"发陇首"表示从陇头出发,而"建节"则指的是持节出行,这里指使者持节前往边疆。"望河源"则是说使者在出发前,站在高处远眺黄河源头
【诗句释义】: 1. 边城雪初下,都护远从戎。——描绘了边城的冬季景象,以及主人公从远方出征的场景。 2. 长驱十万众,直赴青海东。——描述了主人公率领十万大军,直指青海的壮观场景。 3. 并抚如霜剑,齐弯似月弓。——形容士兵们的武器如同锋利的霜剑和弯曲的月弓,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勇猛和坚韧。 4. 兵威连杀气,耿耿贯长虹。——表达了战士们的英勇和无畏,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强大威力。 5.
出塞曲二首 天兵夜渡辽,去家几千里。 霜落塞草腓,朔风动地起。 驰突羽林郎,召募良家子。 弓刀各在腰,人人乐殊死。 奋勇争先登,所向应披靡。 长歌早入关,誓将雪国耻。 注释: 1. 天兵夜度辽:天兵指朝廷的军队,这里指的是夜晚渡过辽河。 2. 去家几千里:离家很远了。 3. 霜落塞草腓:霜降后,边塞的草地已经枯萎干裂。 4. 朔风动地起:北风呼啸,大地都在震动。 5. 驰突羽林郎
这首诗是《出塞》的全文,以下是逐句释义和注释: 第一句“九重颁凤诏,单于入井陉。” 九重,指的是皇帝所居之处,即宫廷深处。凤诏,是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单于,是指匈奴的首领,这里指代入侵者。入井陉,指的是匈奴侵入边关的路线。 译文:皇帝下达了一道命令,匈奴单于进入了边关的井陉。 第二句“三边徵候骑,五道出奇兵。” 三边,指的是边疆地区的三个方向。徵候骑,是指负责侦察边境情况的士兵。五道
【注释】: - 出塞:古代指边地的军情。 - 秋风吹大漠:秋天的风刮过大漠,使大漠显得更加空旷、凄凉。 - 落日望长安:在落日下远望着长安城,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 北地霜威早:北方地区的霜降得比往年要早,象征着寒冷和孤独。 - 南庭朔气寒:南方的庭院里传来了凛冽的北风,让人感觉到刺骨的寒意。 - 曲新传鼓吹:新的乐曲被传唱开来,象征着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 令肃驻旌竿
诗句 - 居延风高检叶空,狼烟夜照甘泉宫。 - 将军授金虎士怒,蚩尤亘天旗尾红。 - 麒麟前殿催赐酒,巳觉此身非己有。 - 猛气遥将日逐吞,壮心肯落嫖姚后。 - 雁门城外沙如雪,玉帐霜浓铁衣折。 - 长剑须披瀚海云,哀笳莫怨天边月。 - 北风烈烈刁斗鸣,回看北斗南方明。 - 惊箭离弦车在坂,不勒燕然终不返。 译文 居延地区的风势强劲,可以轻易地掀起树叶,远处的狼烟映照出甘泉宫的影子。
出塞曲 结交连六郡,负羽殉王师。 主将方尝胆,男儿誓裹尸。 鐎声静虎落,剑气喷龙旗。 警夜寒难寝,阴山雨雪时。 注释: 1. 结交连六郡:形容与多个地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 负羽殉王师:指的是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3. 主将方尝胆:比喻主将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4. 男儿誓裹尸:表达了男儿应该有的勇气和担当。 5. 鐎声静虎落:指在寂静的夜晚,听到兵器落地的声音。 6. 剑气喷龙旗
第一首 风卷黄沙遮胡地,边城将士戍边陲。 塞上烽火连三月,长城脚下雪纷纷。 注释:《出塞行》是一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边塞荒凉的景象和将士们艰苦的戍边生活。诗人通过描绘风沙、胡人、月夜等元素,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将士们的艰辛。 赏析:这首诗以风沙、胡人、月夜等元素为背景,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将士们的艰辛。诗人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对将士们戍边生活的深深同情和敬意。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