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桃源
【解析】 此词为作者晚年之作,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写与孙祖恭相约去赏酴醾的情景,下片则借花抒发自己的惜春之情。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之情。 “旧日酴醾时候。酒涴粉香襟袖。”这两句的意思是:往日的酴醾盛开时节。酒渍沾染了衣袖的香气。“旧日”指从前的年月,“酴醾”即荼蘼或酴,一种蔷薇科落叶灌木,夏末开白色小花,有香气;又作酴醿,亦作酴醾,即木槿,夏末秋初开花
宴桃源 帘幕疏疏风透。庭下月寒花瘦。宽尽沈郎衣,方寸不禁僝僽。难受。难受。灯暗月斜时候。 译文: 帘幕稀疏,风吹进来,庭下月光清冷,花儿凋零。宽尽沈郎的衣裳,心中却感到痛苦难忍。难受。难受。在灯光微弱、月亮西斜的时候。 注释: - 帘幕:指窗帘和帷幕,用以遮挡外界视线,营造私密空间。 - 疏疏:形容帘幕的缝隙大,不紧密。 - 风透:风穿过帘幕进入室内。 - 庭下:庭院之下,指室外。 - 月寒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首先要读懂全诗,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及思想情感,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或手法;第二步,解释该修辞或手法的作用;第三步,阐述其在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1. 首联“绿尽小池芳草”:写春末的景色。“小池”指庭院中的池沼,也泛指庭院。“芳草”,即长满青草的地方。“绿尽”,即草木茂盛,绿意盎然
这首诗的原文是: 林外野塘烟腻。衣上落梅香细。瘦马步凌兢,人在乱山丛里。 憔悴。憔悴。回望小楼千里。 译文如下: 在林外有一个烟雾缭绕的野塘,衣服上还沾着落梅的香气。一匹瘦弱的马小心翼翼地走着,我独自站在乱石丛生的小山中。我显得非常憔悴,回望那座小楼,已经离它千里之遥。 注释: - 林外野塘烟腻:林外,指的是远离树林的地方,野塘,指野外的池塘。烟腻,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 衣上落梅香细
【注释】: 1. 蝶梦初回栩栩。柳岸几声莺语。苹末起微风,山外一川烟雨。 - 蝶梦:梦中的蝴蝶。 - 栩栩:栩栩如生的样子。 - 柳岸:指垂柳的岸边。 - 莺语:黄莺的叫声。 - 苹末:指水面上漂浮的浮萍末端。 - 微风:轻柔的风拂过水面。 - 山外:指远处的高山之外,也指天边。 - 玉壶:指古代盛酒的玉器。 2. 凝顾。凝顾。人在玉壶深处。 - 凝顾:凝视。 - 人在玉壶深处
《宴桃源·其五·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 水外漫山桃李。那得个中风味。 ``` 翻译:水边的外面遍布着桃花和李花。哪里能找到其中的独特风味? 注释:这里的“桃李”指的是春天里常见的花卉,象征着春天的美好。而“水外”则是指水边的位置,暗示了一种宁静、清新的环境
诗句释义 - 宴桃源·乌江路中二首:此为一首描写在乌江路途中所见景象的诗。 - 黄叶声迟风歇:描述树叶黄了,秋天的声音(可能是落叶声)也慢了下来,风也停了。 - 龛火夜寒明灭:在夜晚,寺庙内的灯火显得寒冷且时隐时现。 - 残月却多情,来照先生归辙:尽管是残月,它仍然有情感,照亮了诗人回家的道路。 译文 在乌江路途中,我看到了秋天的景象:黄叶飘落,秋风停息。夜幕降临,寺庙里的灯火显得冷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以下是逐句解释: 1. 风急柳花飞骤:风急使得柳树的花絮飘散得很快很急。 2. 白尽千林万岫:形容树木的叶子被风吹得一片片落光,山峦也显得模糊不清。 3. 樵担晚来归,正在栖鸦啼后:樵夫傍晚归来,栖鸦也在乌鸦归巢后开始啼叫。 4. 知否。知否。语到谢娘诗就:你知不知道?知道吗?当我说出这句诗时,就像谢娘的诗一样美好。
【注释】 1. 宴桃源:指宴会上赏桃花,享受美好时光。 2. 落笔骚人赋就:指文人挥笔写下的诗句优美、生动。 3. 高阁下临群岫(xiù):站在高处向下俯瞰,山峦层叠如众峰。 4. 独立遂移时,归去黄昏前后:独自站立了一会儿,在黄昏时分离开。 5. 知否?知否:知道吗?知道吗? 6. 落笔骚人赋就:诗人挥笔写下优美动人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欣赏桃花美景时的所感所悟
诗句解析 1 频日雅欢幽会: 描述频繁而优雅的聚会。"频日"指的是频繁的日子,"雅欢"则表示这种聚会充满了高雅和欢乐。"幽会"意味着在隐秘或不为人知的地方进行会面。 2. 打得来来越㬠: 形容说话、交谈时非常投入,以至于时间过得很快。"打"在这里有强调的意思,"来来"可能是指连续不断或时间飞逝,"越㬠"可能是对时间的快速流逝的夸张表达。 3. 说着暂分飞: "说"是谈话或对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