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如舟
诗句: - 亭子小如笠:描述琢玉亭的规模小巧,就像一顶小小的斗笠一样。 - 湖山豁此幽:描绘琢玉亭周围的湖水和群山景色,给人一种深远而幽静的感觉。 - 潮声高枕夜:在夜晚听到潮水的声音如同在枕头旁,形容夜晚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 月色曲池秋:月光下曲池的景色,给人以秋天的清冷和宁静之感。 - 柳长莺频过:长长柳树和频繁飞过的莺鸟,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 花翻蝶欲留:花丛中蝴蝶翩翩起舞
【注释】 入境:指来到某地。书怀:写诗抒发情怀或作诗词。二毛:指年老,这里泛指老人。衣锦:指穿上了华丽的衣服。叨恩:蒙受恩惠。客恨:指旅途中的思乡之恨。下马:下车。乡音:指故乡的方言口音。茅屋:用茅草盖的房屋。画:比喻风景如画。郊田:郊外的农田。凋零:凋敝、衰败。转:反而。伤心:悲伤。 【译文】 我再次受命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年迈体衰,感激之余更觉得羞愧。 进入这个新的环境,看到山山水水
武缘县书怀 簿书寻俗吏,簪组误闲身。 梦为思家得,愁缘悔老新。 催梳灯照榻,报曙鸟呼人。 问尔炎荒客,淹留尚几春。 注释: - 簿书:指官府的文书和公文。 - 寻:寻求、探求。 - 簪组:古代官员所戴的发冠和腰带。此处指官服。 - 闲身:闲置不用的身体。 - 梦为:梦中仿佛。为:动词,是。 - 愁缘:因(某种原因)而产生愁苦。缘:原因、缘故。 - 报曙鸟:报晓的鸟。 - 问尔:对你说、问你。 -
诗句原文: 独坐僧房醒俗心,鸟啼红树万山深。 先生本是终南客,惯逐樵人出豹林。 译文注释: 独自坐在僧房里醒来世俗的心,鸟儿在红色的树上啼叫,万山深处。 先生本来是终南山的客人,习惯了跟随樵夫们走出豹子林。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独自坐在僧房里醒来世俗的心,以及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首句“独坐僧房醒俗心”,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僧房里醒来世俗之心的情景,通过“醒”字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道出下沙” - 注释:这里指的是诗人从某处出发,目的地是下沙地区。 - 译文:“我即将启程,前往下沙。” 2. “荒村晚发踏烟霏,更上层峰望帝畿” - 注释:荒村意味着村落荒凉,晚发指傍晚出发。 - 译文:“我在荒凉的村落中,傍晚出发沿着薄雾弥漫的方向前进,心中期待着登上更高层的山头,眺望远方的帝京。” 3. “桂海天留修贡地,昆崙山带破蛮威” - 注释
【注释】 暗山:指隐居山林。 乱山盘一径:乱山环绕着一条小路。 伏无门:没有出口。 谷助猿声响、烟笼马色昏:山谷里猿猴的叫声和烟雾使马匹颜色暗淡,形容山路险峻,猿猴和野兽多,人行难出。 息阴遥问树、具食偶逢村:在树木下休息,问村民要食物。 今日来游意、祗堪许靖论:今天是来游览的心情,只配和许靖讨论问题。 许靖,晋代隐士。 【赏析】 首联写诗人来到深山中的小路上,只见乱石堆叠,小路曲折
【注释】 亏容江:指今海南岛的南渡江。江上:江边。文身:指古代越族、百越等民族的文身习俗。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抒情诗。诗人以简炼的笔触,描写了一幅壮美的海南风光图,表达了对海南岛的无限深情。首句写景,次句叙事,三句抒情;四句进一步写景。全诗语言朴实,意境开阔,给人以美的享受。 “亏容江上是天涯”,亏容江即南渡江,在今海南岛。诗人从地理方位落笔,点明自己与海南的地理位置关系。“江上”二字
解析: 诗句解释 1. 壑云拥马欲迷途,鸟语辛酸四面呼。 - "壑云"可能指的是山谷或峡谷中的云雾,给人一种朦胧和深远的感觉。"拥马欲迷途"描绘了马匹被厚重的云雾包围,仿佛迷失了方向的景象。 - "鸟语辛酸四面呼"表达了鸟儿在云雾中鸣叫,声音显得凄凉且带着痛苦,这增强了诗作中一种孤独和迷茫的氛围。 2. 寨长逾山远相迓,彝兵负弩作前驱。 - "寨长"可能是当地部落或寨子的领导
宿白山人崖 万木参天护竹篱,荒村无犬亦无鸡。 山人崖畔猿无数,对著山人日日啼。 【注释】 ① 万木参天:形容树木茂盛、高大。 ② 崖畔:山崖边。 ③ 猿(yuán):一种哺乳动物,毛色红褐,四肢细长善爬树,多在山区活动。啼(ti):鸟叫。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隐居山间的老人,他住在万木参天的山中,四周没有房屋也没有邻居。他孤独地生活着,每天面对着高高的山峰,听着鸟儿的啼叫声
宿南宁周茂甫 濯缨先上水心亭,风景撩人醉欲醒。 翠竹淡梅香不尽,远山重叠送春青。 注释:在南宁时,我首先登上了水心亭。美丽的景色使人陶醉,却又让人清醒。绿竹和梅花的香气一直弥漫着,仿佛永远也散不尽。远处的群山连绵不绝,就像一幅画卷,将春天的气息送到了我的身边。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南宁美景的诗。诗人首先登上了水心亭,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但又因为过于美丽而感到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