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顺
《试六馆诸生喜而有作》是明代罗钦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两句“夙正衣冠坐讲堂,载歌棫朴兴洋洋”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庄重的场景,学生们在清晨整理仪容,坐在宽敞的讲堂内,歌声嘹亮如棫朴(一种树木)般欢快。第三句进一步渲染了学堂中生机勃勃的氛围,碧绿的梧桐叶在朝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第四联“野马荡回周礼乐,春蚕缫就汉文章。”则通过“野马”和“春蚕”这两个意象,象征着学问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注释】 安车:指皇帝所乘的车。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古称金陵。貤:赐给。德星:指陈黄门的德行。归兴:指陈黄门回乡。银鞍:指陈黄门所乘之马。晚巷:指陈黄门的家门。离亭雨:指送别时的情景。彩服:代指陈黄门。晨窗:指陈黄门家。别岸钟:指送别时的情景。宽告:宽慰陈黄门。寿筵:指陈黄门的生日宴会。从容:悠闲自得。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诗题中“送”字,表明了诗人与陈黄门的关系;“陈黄门”是诗人的朋友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重点句子的意思来分析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着诗句的意思概括内容要点即可。“入眼风标识贵人”,这一句中的“贵人”指的是赵庭实,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锦袍还似布衣贫”,这句中的“布衣”指平民百姓,“锦袍”指官服。“久含鸡舌趋金马”,句中的“鸡舌”是指朝廷上的大臣们,“金马”指皇宫里的官员。“暂别龙颜剖玉麟”
注释: 对酒山成大笑号,千金须赏片时劳:面对美酒,我大声笑出声来(这是在说喝酒的乐趣),但金钱需要短暂的劳动才能得到。 解因积雪宁非智,恐碍飞云不用高:因为积雪是自然的现象,不需要智慧去解决;担心阻碍了飘动的云彩,所以不必追求高远。 势压檐楹张凤翼,光侵樽俎析牛毛:气势可以压过屋檐和楹柱,光彩能侵入酒杯和菜肴(比喻景色或事物)就像牛毛一样细腻。 眼前真假无烦辨,不见桑田变海涛
【注释】 送段廷举掌教之东平:为送别段廷举到东平去做地方官而作。掌教,掌管教化的长官。东平,今山东聊城西北。周礼乐,指周代的礼乐制度。汉封疆,指汉代的疆域。行边树绕云帆迥,坐里风回泮藻香,师道正看绳祖武,冰衔重儗荷恩光,四句分别写景和议论。 【赏析】 此诗是送别段廷举之佳作。诗人在临别之际,对朋友的前途充满了良好的祝愿。全诗以“送”字统摄,结构严谨,层次井然,语言简练流畅,情调慷慨激昂。
【注释】 帆转:船帆转动。濡须:今安徽巢县,在长江北岸。鼓急挝:战鼓声。儿童:指马汝砺的家童。骑竹:指乘船。晴沙:晴日沙滩。别酒:饯别之酒。行色:行程。管物华:管领万物。南省:中书省,即尚书省。茶烟:指茶叶。使君衙:太守官署。抚字:安抚百姓。劳心:忧虑百姓。入世家:进入名门望族。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别马汝砺回庐州所作的赠诗。 开头两句,写诗人送别时的情景:帆已转,战鼓声催人快上船,晴日沙滩上
译文: 舞姿频频变化,夜已深犹未尽兴,渐看华美的圆月转过东廊。 烛龙高翔天空,天门遥远,火树参差在辇路旁。 独自一笑,仿佛春潮涌动,三呼齐祝长寿,如同山冈一般。 太平之乐事难以言表,拟续《卷阿》第二章。 注释: - 壬戌:农历年号。 -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 - 应制:应皇帝的诏命或要求而作诗。 - 频更:频繁地改变。 - 夜未央:夜晚还很长。 - 华月:明亮的月亮。 - 转东廊
诗句输出:九陌香尘彻夜飞,禁中灯火正辉辉。 译文注释:九条大道上的尘土被香风拂动,整个夜晚都在飞扬,皇宫中的灯火照亮了整个世界。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表达了对皇家盛况的赞美之情。诗人用“九陌香尘”和“灯火”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节日的繁华与热闹,同时也展现了皇家的富丽堂皇。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斋居怀京中旧寮友 残雪凝光竹啸风,斋居那复故人同。 孤吟入夜才偏涩,远道逢春梦忽通。 七日文章惭雾豹,百年踪迹等泥鸿。 也应垂念江湖客,凤沼诗来定几筒。 注释: 1. 斋居怀京中旧寮友:在斋室里思念京城中的老友。 2. 残雪凝光竹啸风:残雪覆盖着阳光,竹子在风中发出啸声。 3. 斋居那复故人同:在斋室里,再也找不到和老友一起度过的时光了。 4. 孤吟入夜才偏涩:独自吟咏,进入深夜才感到有些苦涩
注释: 1. 烟雨楼台午气清,肩舆联过识高情。 - 注释:在烟雨蒙蒙的楼台间,午后的空气清新宜人;乘坐着肩舆(轿子),一同经过,能够感受到对方的高情厚意。 2. 座当移处怀初畅,酒到酣时令转明。 - 注释:当座位移动时,心中充满了初次相聚时的舒畅感觉;当酒饮到痛快淋漓时,心境变得明朗起来。 3. 树好故应啼鸟恋,山高还被夕阳旌。 - 注释:树木茂盛的地方,鸟儿自然依恋;山峦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