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诗句释义】 东南半壁绝通津,那有桃源可避秦! 厌世几如都散汉,忧时曾作太平民! 干戈劫外清修验,石火光中往迹陈。 极目山形犹拱北,且收忠骨满江滨。 注释: 1. 东南半壁绝通津:东南边陲的半壁江山与外界隔绝,无法通往交通要道。 2. 那有桃源可避秦:哪里有桃花源可以躲避秦朝的压迫? 3. 厌世几如都散汉:厌倦世间如同都散失了汉人。 4. 忧时曾作太平民:忧虑时政如同曾经是太平时期的民众。 5.
【注释】 1. 「楚辞」:指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 2. 干戈:战争用的兵器,这里泛指战事。 3. 「锋镝」:刀剑箭矢的统称,借指战乱。 4. 松楸(qiū):古墓前的柏树或梓木。 5. 豺虎:比喻强暴之徒。 6. 杜诗:指杜甫的诗作。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写自己的身世感慨。 首联“独立苍茫诵‘楚辞’,无才经世愧须眉!”是说自己在苍茫中诵读《楚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和写作特色等方面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我今三十乃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的意思是:如今我三十岁,竟然已经这样,等到一百年时,就可想而知了!“孤愤惜无青史分,不才闲过黑头时。太平得寿方为福,离乱全生祗赏诗。”这两句是说:我怀有满腔的悲愤
这首诗是作者寄给陈子潜(广文)的。诗人在首联中表达了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无限思念;颔联则抒发了与友人分别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颈联则描述了自己游历名胜古迹时的所见所感;尾联则表达了自己希望和友人再次相会的愿望。 解析诗句: 1. “更从何处寄诗筒” - 注释: “诗筒”是一种用来写诗的工具,此处指代自己的作品或情感。 - 赏析: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朋友的深深怀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并赏析即可。 “寒恋重衾睡起迟,梦中啼笑似儿时。”意思是:我被寒冷的被子裹得紧紧的,睡起来又很晚,一觉醒来就看见窗外的月亮了,想起故乡的亲人和家乡的山水,心里十分难受。“重衾”即厚重温暖的被子。“寒恋”,是说被子很重。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天心颠倒愁无益
这首诗是诗人在与友人相聚时,抒发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近来米似长安贵”这句诗,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担忧和不安。这里,“米”指的是粮食,而“长安”则是当时的首都,象征着繁华和安定。诗人用“贵”来形容米的价格高昂,表达了物价上涨、生活困难的现状。 “此去事如蜀道难”这句诗,诗人用“蜀道难”来形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艰难和险阻。这里的“蜀道”是指从四川到长安的道路
诗名:书感 谁能既倒挽狂澜,杀运沉沉泪暗弹! 译文:谁能既能扭转乾坤,却只能看着命运的沉重和自己的泪水默默落下。 注释:既倒挽狂澜,杀运沉沉,亲朋离散音书断,妻子骄痴去住艰。几向青天搔首问,何年种竹报平安?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对人生困境的无奈。他感叹自己无法改变时代的沉沦,只能在黑暗中独自哭泣。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他的诗句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无尽的哀伤
这首诗的作者是林则徐,他是一位清朝的大臣和民族英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plaintext 功名一事岂由天,忠孝如何不两全! 毛发数茎完节义,英雄千里辟山川; 此邦得比田横岛,割地犹劳王浚船! 今日泉台应失笑,渭阳异域竟开边。 ``` 1. 功名一事岂由天:这句话表达了林则徐认为功名的成就不完全依赖于命运或偶然的机会。他认为,一个人的努力
【解析】 “乱后游潜园”:在国破之后,诗人游览旧地潜园。 译文:醉酒过后,西州更加令人神伤,潜园没有了昔日的春色。 赏析:此诗是一首感时抒怀的抒情短章,写于1905年(光绪二十一年)。诗人醉过西州,更感到怆然伤心,故作《游潜园》以寄哀思。首联点明题意,即诗人因国家残破而痛饮,饮酒后更觉凄楚伤感;颔联承上文之意,写潜园景物已非往昔,石笋被用作柱子,梅花被斫成薪柴
偶感 学书学剑廿馀年,不意疮痍满眼前! 报国岂宜论在位,当途更少力回天。 隐忧恰为梁瓯缺,守节应如赵璧全! 从此痴聋无一事,免教洗耳累清泉。 注释: - 学书、学剑:这里指的是学习书法和剑术。 - 廿馀年:二十年。 - 不意:没有想到。 - 疮痍:指创伤或病痛。 - 在位:指在朝廷中任职。 - 当途:指当权的人。 - 隐忧:深藏的忧虑。 - 梁瓯:这里可能是指古代的梁王,即梁孝王。 - 赵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