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赏析: 这首诗通过墙阴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白日左右浮天潢,朝晡影入东西墙”描绘了墙阴中的生活景象。这里的“浮天潢”形容太阳高悬于天空之中,光芒四射;而“东西墙”则指的是家家的墙壁,象征着人们的日常起居之地。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注释】 洞庭:今湖南省岳阳市。秋月:指秋天的月亮。层波万顷:湖面上水浪层层如万顷黄金。镕金:熔铸,熔化。游气:云烟,雾气。隔寒镜:隔着冷清的月光像一面镜子。是时:此时。三秋中:即仲秋,秋季的中间三个月。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三秋:指农历七月至十月。天空:天空。岳阳楼:在岳阳城西。暮角:傍晚吹的号角声。荡漾:船行的样子。君山:在洞庭湖中。巴童:湖南一带的民间乐师。竹枝:一种歌曲的名称。估客:商人
【注释】 九华山歌:这首诗是作者在九华山游玩时有感而作,表达了对九华山的赞美和对造化神奇力量的赞叹。 奇峰一见惊魂魄:指诗人在九华山游览时,看到九华山奇特的山峰景色,令人惊叹不已。 洪垆始开辟:洪垆,古代神话中掌管土地的神,此处比喻九华山的开山之祖。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指诗人想象中的九华山仿佛是九龙从天空中蜿蜒而下,欲向人间展示其壮丽的景象。 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注释】 龙阳县歌: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作《竹枝词》十首,其中第六首就是一首著名的竹枝词,题为“浪淘沙·九疑山上白云堆”。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农村风光图。 县门:指夔州府衙门口,即龙阳县。 无尘土:指县门内外非常干净整洁。 百姓县前挽鱼罟(gǔ):老百姓在衙门口用网捕捞水产品,准备出售或自用。罟,捕鱼用的网。 黄犬:狗叫声,形容人声喧闹。 绕篱落:指鹧鸪鸟飞绕篱笆。 橘柚:橘子和柚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 “始至”表示诗人刚到达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是指诗人在云安时与两位官员相交往;“近曾远守故有属焉”是指这两位官员过去曾在远处担任过官职,现在又回到云安来处理政事。 天外巴子国,山头白帝城。 “天外巴子国”是指四川东部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奉节县一带
泰娘歌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走上皋桥折花戏。 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斗量明珠鸟传意,绀幰迎入专城居。 长鬟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 从郎西入帝城中,贵游簪组香帘栊。低鬟缓视抱明月,纤指破拔生胡风。 繁华一旦有消歇,题剑无光履声绝。洛阳旧宅生草莱,杜陵萧萧松柏哀。 妆奁虫网厚如茧,博山炉侧倾寒灰。蕲州刺史张公子
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淮海多夏雨,晓来天始晴。 注释:淮海地区夏天雨水较多,早晨起来时天空开始放晴。 译文:在淮海地区,夏天经常下雨,等到太阳出来,天空才开始变得晴朗。 赏析:此句描绘了淮海地区特有的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通过“淮海”一词,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多”与“晓来”两个词语,既突出了夏季雨水的频繁,又暗示了天气转晴的喜悦心情。 萧条长风至,千里孤云生。 注释
缺题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 坐对一撙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 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注释: 1. 缺题:题目被删去或遗忘了。 2. 故人:指远方的朋友。 3. 日已远:时间过去很久,朋友已经不在身边。 4. 窗下:指在室内的窗户旁。 5. 尘满琴:灰尘填满了琴弦。 6. 坐对:坐着面对。 7. 一撙酒:一杯酒。 8. 恨多:遗憾很多。 9. 无力斟:没有力气再倒酒。
更衣曲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注释: 1. 博山炯炯吐香雾:博山,指古代的香炉或者灯台,炯炯表示光亮闪烁。吐出香气的烟雾,形容香气弥漫。 2. 红烛引至更衣处:点上红烛,引导到更换衣服的地方。 3.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夜晚多么漫长啊,连邻居的鸡都没有叫。寒雁经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桃源行》。 诗句释义:渔人划着小船,在武陵水上游弋。他抛下钓钩,撒上鱼饵,随着水流漂去,结果误入了桃花源。他沿着溪边寻访,踏着花瓣,来到洞口。洞门黑漆发亮,烟雾缭绕,他悄悄前行,走了几步便来到了一个明亮的空地。 译文:渔人划着小舟,在武陵江面悠然自得地游弋。他抛下鱼网,撒上鱼饵,顺着流水漂去,却意外地迷了路,误入了传说中的桃花源。他沿着溪边寻访,踏着花瓣,来到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