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下面我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析: 1. 东房夹竹桃花 - 描述东边的房间里有一株夹竹桃,花朵鲜艳夺目。 2. 奇卉来异境,粲粲敷红英 - 这株奇特的植物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地点,花朵繁盛,色彩斑斓。 3. 芳姿受命独,奚假桃竹名 - 这株奇异的花拥有独特的美丽,不需要借助其他植物的美名来衬托。
清梦轩诗再次孺允韵 汗漫恣容与,寥廓任徜徉。 小构非广厦,幽栖获便房。 图书委鱼蠹,庭砌杂兰芳。 境寂群动息,神怡独寐长。 栩栩意象适,遽遽物化忘。 于此观世俗,迫隘非吾乡。 玉玺谬通汉,金瓯会圮梁。 窃带固云扰,衔发亦以忙。 瞡瞡容自嵬,喋喋冠何当! 恍如乘叆叇,泠然御清凉。 钧天聆广乐,玄都闻妙香。 缪昔骋骏往,简后书史藏。 未可儗九皇
山茶花 山茶孕育着奇丽的质地,绿叶凝聚着深沉浓郁。 它常常在红花之中盛开,却偏偏在白雪覆盖的地方。 尽管具有富贵的姿色,却不媚俗艳冶的容貌。 岁寒之后依然不凋零,自然也应当享受春风的沐浴。 我将确定花品,用此比拟三公。 梅花特立而不染尘垢,与高洁之人格夷叔同
诗句翻译: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译文: 浮图文瑛住在大云庵,环绕着水,就是苏轼曾经建造的沧浪亭的地方。他急切地请求我为他写的关于沧浪亭的文章,并说:“以前的吴越国王在南园,他在西南建了一座宫殿;他的外戚孙承祐也在此建了一个园林。当淮海纳土后,这个园林没有被废掉。苏轼开始建立沧浪亭
诗句 1.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2.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3.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4.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5.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6.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7.
注释: 1. 杏花书屋记(《史记》中记载,孔子曾在杏树下讲学,后人称之为“杏坛”,后引申为讲学之地) 2. 今去公之殁(公,指鲁哀公。殁,去世) 3. 曾几何时(过去多长时间?)。向之所与同进者(以前和你一起进步的人)。一时富贵翕赫(一时之间富贵显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后来不知道在哪里了)。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虽然处于困境),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
【译文】 自从夏以来,不知不觉已是秋天了,能以书史自误。然而街巷内没有精致的书房,只好建造一个土室,但门窗都朝西向,寒风、烈日、雨露、飞霜,无处可以躲避。几案和枕榻都没有准备。月收入俸禄黍米二石。我是南方人不习惯吃这种米,然却安闲愉快地认为自己懂得时运,没有什么愧于白居易。因此朗诵他的话作为《厅记》。假使白居易在世,也会认为千载之后有如此志同道合的人啊。 【注释】 ①顺德府通判厅
畏垒亭记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 - 注释:从昆山城经过水路行进七十里,是安亭,位于吴淞江旁边。但根据过去的记载,存在一个叫做安亭江的地方,但现在已无法见到。这里的土质薄且民俗浮华,当地百姓纷纷抛弃此地。 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
悠然亭记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澱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
《见村楼记》原文及译文 1. 标题 - 标题:《见村楼记》 2. 作者 - 明朝文学家归有光 3. 朝代 - 明代 4. 原文节选: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此,因自号为罗村云。中丞游宦二十馀年,幼子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