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回答门人陆澄关于《律吕新书》的问题时所说的话。首先,他告诉陆澄,作为学者应该注重实践和实用。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仅仅通过计算冬至时刻的管灰飞扬来预测冬至是不可能的。他建议陆澄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才能真正理解冬至的意义。最后,他强调了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性,并鼓励门人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问题。 【注释】 1. 问《律吕新书》:《律吕新书》是一种古代的音乐理论著作。 2.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弟子陆澄记录的《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四十九》中的一段,王阳明先生对此段进行了解读。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原文: 问道之精粗。 这是王阳明先生的回应,他告诉弟子们,道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人们对道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就像这间房子,人们最初进来时,只能看到它的整体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以观察到柱子和墙壁等细节。 王阳明先生继续解释: 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
【原诗】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注释】喜:喜悦。怒:愤怒。哀:悲伤。乐:快乐。 【赏析】《传习录》是明代王阳明所撰写的一部关于心学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王阳明强调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认为人心本具道德,只要通过修养,就可以达到至善境界。其中,“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本身就是中和的
诗句释义及译文: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陆澄回答说:“善念存在之时,就是天理。这个念头就是善的,更想什么善?这个念头不是恶的,又去除什么恶?这个念头就像树的根芽,立志者就长立这个善念而已。” 关键词注释: - 传习录:这是一本关于儒家思想的书籍,由王阳明(王守仁)所编写,是其教学与思想的重要记录。 - 陆澄:即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南宋时期著名儒学家
诗句释义及注释: - 「精神」: 指人的精神状态或意志力。 - 「道德」: 指人的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 「言动」: 指人的言行举止。 - 「大率」: 大体上,大致上。 - 「收敛为主」: 主要是指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 「发散是不得已」: 指在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暂时放开约束,但这种情况并非总是必要。 - 「天地人物皆然」: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 译文
【诗句】 问:“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蚤死。” 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曰:“续经亦未可尽非。” 请问。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 【译文】 有人询问:“文子是怎样的人?” 先生说:“文子近似‘具体而微’的圣人,可惜他过早地去世了。” 有人问:“那么他的著作《续经》有什么不对吗?” 他说:“续经也不能完全否定。” 接着问。先生沉默了一会儿,说
诗句:问“哭则不歌”。 译文:询问的是“哭的时候就不能唱歌”的问题。 注释:这里的“哭则不歌”是指人在悲伤或哭泣的时候,情绪较为低沉,可能会抑制了声音的表达,不愿意唱歌。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人的情感状态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在情感高涨的时刻,人们往往更愿意通过语言来宣泄情感,而当情感低落时,可能会选择沉默或者抑制言语表达。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情绪时的不同表达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进行赏析。 “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意思是: 请问孔子要使天下人明白是非善恶,是先告诉在朝的天子,还是先通知各地的诸侯,或者是直接罢黜暴君而立贤者?孔子认为应该先向在位的天子进言,让天子知道并改正自己的过失,再让天下人明白是非善恶。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 译文:有人问孔子为什么认为武王不是完美的,可能还有不满的地方。王阳明先生回应说,这是因为武王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 注释:此句反映了王阳明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强调了个体的历史角色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即一个人的行为和性格往往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2.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
问:“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有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注释: - 问孟子:提问关于孟子的学说。 - 执中无权犹执一:坚持中的原则而不灵活对待事物。 - 先生:这里指的是王阳明(王守仁)。 - 中只有天理:中指中庸之道,只有天理是指遵循自然法则和道德规范。 - 只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