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许鲁斋认为儒者以治生为先的说法是错误的。 【注释】 许鲁斋:指南宋学者许谦,字鲁斋。 儒者:指的是儒家学者。 误人:使人受到误导或欺骗。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许鲁斋观点的批评和反对。诗人认为,虽然儒学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是并不意味着儒者们就应该将追求财富视为首要目标。诗人通过“亦误人”这一表述,强调了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和误导性
【译文】 澄问“操存舍亡”章。 先生说:“‘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虽然讲的是普通人的心中情况,但学者也要理解得心的本质本来就是是这样的。那么,操持、保存与舍弃的心志功夫才不会有病痛;不可认为出就是失,入就是存。如果从本体上讲,它本没有出和进;如果从出入上讲,则是思维运用在出中体现。然而,主宰常是昭昭可见的,哪里需要出?既不需要出,又哪里需要进?程子所说的‘腔子’,也只是天理而已
问:请问仙家所说的元气、元神、元精是什么? 先生(王阳明)说:“这三者其实是同一件事,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元气是流动的,可以看作是气;凝聚而成的就是精;而那些精妙的变化则是神
诗句释义: 1. 一日,论为学功夫。 - 注释: 一天,讨论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2.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 注释: 老师(王阳明)说:“教导别人学习,不能固执一种观点或方法。” 3.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 - 注释: 刚开始学习时,心里像有一只猴子在跳,心思不安定,无法控制。 4. 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 注释:
【赏析】 本诗是钱德洪为《传习录》卷中所作的序。元善,即陈献章,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于嘉靖二年(1523年)任翰林院检讨时,因反对世宗皇帝的“大礼议”,触怒了皇帝,被罢官回家闲居。他在家居期间,潜心研究程朱理学,并写成《大学注》、《太极解》等书,对后来的学者有很大影响。他的这种学术活动和思想观点,都集中反映在他写的《传习录》一书中。 钱德洪认为,元善在遭谗被疏之后
诗句翻译 王嘉秀问:“佛引导人们出离生死,诱惑人们修道,仙引导人们追求长生久视,诱惑人们修道。他们的本意并不是让人做不好事。但究其根本,也是看到了圣人的高境界,然而并不是正确的修道途径。如今,那些做官的人,有的通过科举、有的通过举荐、有的通过皇帝的特许任命,最终都做了大官,但这终究不是正确的入仕之道,君子不会这样做。仙、佛到了极致与儒者略同,只是他们缺少了下一段,最终也不像圣人那样完整
诗句释义: 蓍固是易,龟亦是易。 译文: 蓍草(蓍卜)和龟甲(占卜)虽然都是占卜之物,但它们在占卜时所扮演的角色却截然不同。蓍草用于占卜时,需要将其折断以获取其尖端的草节,这些草节的形状与六爻卦象有关;而龟甲则需用刀刮去其外壳,露出里面的纹理,根据这些纹理的变化来推断吉凶。因此,尽管这两种物品都用于占卜,但它们的用途和效果却是不同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蓍草和龟甲的描绘
译文: 先生(王阳明)说:“你的观点大体上是没错的,只是你把上段和下段分开来理解,这是人的看法偏了。如果从圣人的中道至正之道来看,上下贯通,只有一贯,哪里还会有上一段、下一段之分呢?‘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知,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难道不可以说是道吗?但只看到片面,就会有弊端。” 注释: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五
诗句释义及赏析: “夜气”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 关键词解释与注释: - 夜气:指的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夜间思考或学习时所表现出的集中精神和内在力量。 - 学者:指那些正在求学或研究的人。 - 用功: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 事:指日常事务、工作等。 - 无事:指没有事情要做的时候。 - 皆:表示都包含。
译文 陆澄问道:“有人晚上害怕鬼怪,怎么办呢?” 王阳明回答说:“只是因为平日没有集中心思于义理,心中有愧疚而害怕。如果平时的行为正直符合神明,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子莘说:“只有正直的人不需要害怕鬼,恐怕的是恶鬼不管人是否善良。” 王阳明说:“难道会有邪恶的鬼能迷惑正直的人吗?仅仅是害怕就是心志不坚定,所以会被迷惑。不是鬼在迷惑,而是自己的心在自迷;例如,有人被美色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