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知,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译文:
先生(王阳明)说:“你的观点大体上是没错的,只是你把上段和下段分开来理解,这是人的看法偏了。如果从圣人的中道至正之道来看,上下贯通,只有一贯,哪里还会有上一段、下一段之分呢?‘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知,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难道不可以说是道吗?但只看到片面,就会有弊端。”
注释: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五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回答门人陆澄时所说的话。王阳明认为,人们对于“道”的理解存在偏颇,即不是将“道”理解为一种普遍的、永恒的宇宙法则,而是将其视为某种特定的、可分割的存在。他认为,真正的“道”应该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不应该被分割为不同的部分。这种观点反映了王阳明对“道”的独特理解,也是他在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王阳明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