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请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进行赏析。
“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意思是: 请问孔子要使天下人明白是非善恶,是先告诉在朝的天子,还是先通知各地的诸侯,或者是直接罢黜暴君而立贤者?孔子认为应该先向在位的天子进言,让天子知道并改正自己的过失,再让天下人明白是非善恶。
“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 ”意思是: 但是,孔子认为很难做到这样。一个人如果恭敬地侍奉自己并愿意听从自己的意见去做官,我就先去废除他,这难道是人情和天理吗?
“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豫? ”意思是: 如果孔子答应了蒯聩的请求并让他做卫国的国君,那么蒯聩就会像孔子一样,倾心委国听从他的领导。圣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真诚的人格魅力,一定会感化蒯聩,使他明白没有父亲是不能成人的。蒯聩必定会痛哭并奔跑着去迎接他的父亲。由于父子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蒯聩会深切地体会到父亲的苦心,因此一定会后悔并痛心疾首。
“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请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 ”意思是: 蒯聩回到卫国后,卫辄就派人向天子报告,并且报告了各地诸侯。同时,卫辄也向百官、百姓宣布了自己的错误和罪过,并请求天子将国家交还给他的父亲蒯聩。大臣们和百姓也都称赞卫辄悔过自新,孝顺仁爱,请求天子将国家交给他的父亲。于是朝廷下令让卫辄恢复国君的地位,重新管理卫国。
“遂以是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意思是: 因此可以名正言顺地治理天下了。
“孔子正名,或是如此。”意思是: 这是孔子正名思想的真实写照。
【答案】
译文:
有人问孔子: 您主张的正名,是不是先向在位的天子上疏,还是先通告各地诸侯? 孔子认为应当先向在位的天子进言,让天子知道并改正自己的过失,再让天下人明白是非善恶。
一个人如果恭敬地侍奉自己并愿意听从自己的意见去做官,我就先去废除他。这不符合人情和天理!
孔子既然已经答应蒯聩的请求并让他做卫国的国君,那么蒯聩就会像孔子一样,倾心委国听从他的领导。圣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真诚的人格魅力,一定会感化蒯聩,使他明白没有父亲是不能成人的。蒯聩必定会痛哭并奔跑着去迎接他的父亲。由于父子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蒯聩会深切地体会到父亲的苦心,因此一定会后悔并痛心疾首。
蒯聩回到卫国后,卫辄就派人向天子报告,并且报告了各地诸侯。同时,卫辄也向百官、百姓宣布了自己的错误和罪过,并请求天子将国家交还给他的父亲。大臣们和百姓也都称赞卫辄悔过自新,孝顺仁爱,请求天子将国家交给他的父亲。于是朝廷下令让卫辄恢复国君的地位,重新管理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