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1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凡二册。下册摘录先师手书,凡八篇。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 2. 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今朱、陆之辩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 3. 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四书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译文:你问的是,关于事物的名称和数量,我们也应该提前学习吗? 注释:这里提到的“名物度数”,指的是世间的各种事物及其数量、性质等。“讲求”则意味着研究、了解。所以这句话是问,对于外界的事物,我们是否也需要提前去学习和掌握其知识。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
诗句释义: 澄(陆澄)问道:“喜欢美色、追求财富、渴望名声等这些心,当然是私欲。但是闲思杂虑也可以说是私欲,它们是如何被称为私欲的呢?” 先生回答:“归根结底都是从喜好美色、追求财富、渴望名声这些根源上产生的,只要探究这些根源就能明白。如果汝心中确信没有做劫盗的思虑,为什么?因为汝本无此心。若汝对于美色、财富、名声、利益等一切欲望都像不做劫盗一样,都消灭了,光是心的本质,看有何种闲思虑呢
【诗句】: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译文】: 陆澄说:“人心就像镜子一样,圣人的心像明亮的镜子,普通人的心像昏暗的镜子。近来“格物”的说法就像是用镜子去照射物体,如果只是在镜子上努力,却不知道镜子本身是暗淡的,怎么能照出东西呢
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译文:你问的是世间的风气和习俗在一天天改变,古代的风俗和习惯又是如何能够重新见到? 注释:此处提问者想了解如何在变化中寻找到古代的风俗和习惯。 赏析:这个问题表达了一个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古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一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译文:先生说
【注释】 1. 诸公:各位。 2. 近见时:近来。 3. 少疑问:不多提问,不提出疑难问题。 4. 何也?:为什么呢? 5. 人不用功:不努力学习。 6. 莫不自以为已知:没有人不以为自己懂得了。 7. 为学:从事学习。 8. 只循而行之是矣:只是依照书本上的条文去做而已。 9. 殊不知:却不知道。 10. 私欲日生:自私的欲望一天天地增长。 11. 如地上尘:如同地上的灰尘一样。 12.
【诗句】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译文】 与其做一塘没有源头的水,不如做一井有水源的水,这样生机不会枯竭。 【注释】 1. 与其:表示选择其一,这里指宁愿选择有源头的井水。 2. 数顷:古时面积单位,几亩地。 3. 无源之塘水:指没有水源的池塘中的水,没有来源,很快就会干涸。 4. 数尺有源之井水:指有水源的井水,虽然只有几尺深,但水源不断,可以持续供应。
“善念产生后,要加以认识和引导;恶念产生后,也要加以认识和遏制。认识、引导和遏制这些念头的,就是人的志向和天性。圣人在这方面只有这一种能力,学者应当努力培养这种能力。” 这首诗是关于如何处理和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的一种教导。它强调了人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识别、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这三种能力都来源于人的志向和天性,而圣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强一些。对于普通人来说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关键词解释: “克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 “扫除廓清”意味着彻底清理、清除。 “一毫不存”表示没有任何私欲。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要克服私欲,必须彻底清除内心的杂质,没有一点私欲存在。 2. "方是;" 注释:“是”表示正确或合适。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没有私欲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克己”的正确境界。 3.
问:“知道达到极点后才可以谈论诚意,现在天理和人欲还没有完全知晓,如何能够实践克己功夫?” 先生回答说:“如果一个人真实地、严格自我反省并持续努力,那么对于内心的天理之细微之处,每天都会有新的认识;对于私欲的微小之处,也会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如果不用克制自己的方法去实践,那么整天只会是说话而已,天理终究不会显现,私欲也不会自行消失。就像人走路一样,走一段路才能看到这一段路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