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译文:你问的是,关于事物的名称和数量,我们也应该提前学习吗?

注释:这里提到的“名物度数”,指的是世间的各种事物及其数量、性质等。“讲求”则意味着研究、了解。所以这句话是问,对于外界的事物,我们是否也需要提前去学习和掌握其知识。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译文:先生说:“一个人只要能够成就自己的心性,那么他就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就像培养好一个容器,里面自然就有水流出,这就是所说的‘中和’。如果内心没有这种‘中和’,即使事先讲解了很多的知识,也不会对你产生用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性,即使之前已经讲解了许多的知识,也只是为了装饰自己,到了关键时刻就无法运用了。也不是说要完全不去理会这些知识,而是要明白在什么时候使用它们才是正确的。”
注释:‘未发之中’指心中尚未显露出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发而中节之和’是指当这些道理或准则在适当的时机显现出来时,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使事情处理得当。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译文:又说:“人们应该根据各自的才能去发展自我,这样才能发挥出他的潜力。就像夔的音乐、稷的种植一样,这些都是他天赋就具有的能力。要想达到这种能力,只需要他的心性完全合乎天理,他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循天理。当他的心性真正达到了这个程度,也能像夔、稷那样改变他们的技艺,他们也能做到这一点。”
注释:这里的“夔”和“稷”是古代的两个人物,分别代表音乐和农业方面的才能。“资性”即天赋。“不器”出自《论语·为政》中的“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被任何工具或形式所限制。“天理”指的是天道或者自然界的规律。

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译文:又提到:“像那些天生就是富贵的人,他们在富贵的时候就能享受富贵;像那些天生就是经历困难的人,他们在困难的时候也能承受住困苦。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心性是正直的。”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那些心性纯正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不受外界的影响。“素富贵行乎富贵”指的是天生富贵的,“素患难行乎患难”指的是天生经历困难的。“不器”在这里指的是不被世俗所影响,保持本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