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问:“颜子没而圣学亡”, 此语不能无疑。 译文 提问:"即使颜回去世了,圣人的学问也随之灭亡",这句话让人无法确定。 注释 - 颜子:指的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颜回(yáng huí)。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没:指死亡。 - 圣学:指圣人的学问。 - 亡:消失,灭亡。 - 此语不能无疑:这个说法让人无法确定。 赏析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 译文: 你问道:“人体的主宰是心脏,心脏的灵性是智慧,智慧的产生是意念,意念所指向的对象是物质,是这样的吗?” 注释: - 传习录:这是一本关于王阳明学说的记录。 - 门人陆澄录:这是陆澄记录的书。 - 六十四:这是《大学》中“三纲领”中的第二纲。 - 身之主为心: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靠心脏的跳动来维持。 - 心之灵明
诗句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译文 有人问:“程颐认为在喜怒哀乐尚未发生时去追求中道,而陆游则教导学者去看喜怒哀乐还未发生时的气象,这两者哪一个更好呢?” 注释 - 伊川:指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的著名哲学家和儒学思想家。他主张通过静心修身来达到“中”的境界。 - 延平:指的是陆游(1125年~1210年)
这首诗的标题是《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六十二》,作者是王阳明(阳明,字伯安)的门人陆澄。这首诗是陆澄在记录王阳明关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教诲时写下的。 诗句翻译: 1. 王阳明说:“偏倚是因为有所染着,就像附着在好色、好利、好名这些事物上,才能看出偏倚的存在。如果在没有发生的时候,美色、名利都还没有相互附着,怎么就确定他有所偏倚呢?” 2. 王阳明说:“虽然还没有相互附着,但是平时好色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与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译文:只要心中常存此心,就是学问。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思考它有什么益处?只是放松心情罢了。 注释:只:只要;存:保持;常在:常保;便是:就是;学:学问;过去:过去的事迹;未来:未来的事迹;思之何益:思考它有什么益处?;徒:白白地、枉然地;放心:放宽心情。 赏析:陆澄录的这一段话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他认为只要内心不动摇
注释: 1. 传习录:这是一本记录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的言行的书籍,由他的门人陆澄记录。 2. 卷上:这本书是第二卷。 3. 门人:指王阳明的弟子们。 4. 陆澄:陆澄是王阳明的弟子之一。 5. 录:是书籍的一种分类方式,这里指的是陆澄记录下的内容。 6. 六十六:这个数字可能表示这本书共有六十六章。 7. “言语无序”:意思是说话没有条理,没有逻辑。 8. “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诗句翻译: “道无方体,不可执著,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译文: 先生回答说:“道没有具体的形态和形状
译文: 问:“心要追随事物,怎样才能做到?” 先生(王阳明)说:“国君端坐清穆,六卿各司其职,天下才能治理。心统摄五官,也需如此。现在的问题是眼睛要看到东西了,心就被吸引到视觉上;耳朵要听到声音了,心又被吸引到听觉上。比如国君要选官时,便自己去做吏部的工作;要调动军队时,便自己做兵部的工作。这样,难道不是失去了做国君的体统,六卿也无法各司其职了吗。” 注释: 1. 问:“心要逐物”
诗句释义: 问:“先儒说:‘圣人之道,必须降低自己以谦卑;贤人之言,则应自我提升。’这如何理解?” 先生回应:“并非如此。这样的话反而显得虚伪。圣人就像天,无处不是天,三光之上的天,九地之下的天,天哪里会自我降低呢?这就体现了‘大而化之’的道理。贤人如山岳,守住其高峻就好了。然而,百仞高的山岳不能引伸成为千仞,千仞的也不能引伸成为万仞,这是贤人并没有自我提升,自我提升就虚假了。” 译文: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译文:你问的是,关于事物的名称和数量,我们也应该提前学习吗? 注释:这里提到的“名物度数”,指的是世间的各种事物及其数量、性质等。“讲求”则意味着研究、了解。所以这句话是问,对于外界的事物,我们是否也需要提前去学习和掌握其知识。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