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原诗: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译文: 陆澄问道:“‘知止’的人,是知道至善只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它并不在外界存在啊,然后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的志愿和目标。” 陆澄回答说:“是这样。” 注释: 1. “知止”: 理解并知道“止”(停止)的意思。 2. “知至善”: 明白最高的善是什么。 3. “知至善只在吾心: 知道最好的品质存在于我们的心里面。 4.
诗句释义: 1. “工夫难处” - 指修行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 “全在‘格物’‘致知’上” - 强调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的重要性。 3. “此即‘诚意’之事” - 表示这些难题正是培养真诚之心的过程。 4. “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 - 真诚的内心导致整个身心都得到净化和提升。 5. “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 - 虽然修身和正心都有其重要性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卷上,是陆澄录的一部分。整篇诗歌表达了一个哲学思想:宇宙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是它们的根源和本质却是空无一物的“冲漠无朕”。这种思想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哲学,强调了事物的本质和根源在于心,而非物本身。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以及相应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1. 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 - “万象森然”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景象和现象。 -
诗句释义: - 问格物:提问关于如何理解事物。 -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王阳明回答“格”是纠正错误和不正当行为的意思,通过改正错误来使事物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译文: 问到关于“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实践来理解事物的学问。王阳明回答说,“格”在这里的意思是“纠正”,指的是修正那些不正确或不完善的事物,然后使其回归正轨。 关键词注释: 1. 格(ɡé):纠正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是陆澄记录的。王阳明在回答门人关于“格物”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格物”没有区分动处和静处,因为静也是物。孟子曾说“必有事焉”,这意味着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有事情存在。 逐句释义: 1. 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 这是陆澄向王阳明提问关于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格物”方法的问题。 2.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 - 王阳明的回答是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 注释:陆澄在《传习录》卷上中记录了王阳明的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是强调要弘扬道德光明,而不注重实践,那么就像佛教和道教一样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 赏析: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道德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修养。他批评那些只停留在口头上宣扬道德的人,认为他们缺乏实际的行动能力,无法真正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注释】 至善:最高的善。 性:本性。 元:本来。 止之:停止对欲望的追求。 复其本然:恢复本性的本来面目。 【译文】 最高的善是天生的善良,本性原本没有任何恶习,所以说它是至善。如果停止追求,就能恢复本性的本来面目。 【赏析】 此诗是王阳明关于“至善”的思想的阐述。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影响人性的善恶。因此,他主张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恢复本性的善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
这首诗是《传习录》中的一句话,其含义如下: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译文: “心灵之外没有物质的存在。就像我内心产生一个念头去孝顺父母,那么这个念头就是物质。” 注释: - 心外无物: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在这个观点中,人的心灵是世界的主宰,物质世界只是心灵的投影或反映。 - 吾心:我的心意,这里指的是我的内心世界。 -
诗句释义 陆澄问: “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 解释: 陆澄询问的是关于情绪中的平衡和谐(中、和),并探讨这种状态是否能普遍存在于普通人中。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场合也能感受到这种平衡,这是否意味着在人的整体生活中也能实现平衡和谐。 先生曰: “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
【诗句】: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译文】:尚谦询问孟子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何不同。 【注释】:孟子,即孟子,儒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只要通过修养就能达到仁的境界。而告子是儒家学者孟子的弟子,他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但这种天性并不完全,还需要后天的努力才能完善。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