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这首诗的原文是: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三 先生问在座之友:“比来工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 先生曰:“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 先生曰:“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是。 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 逐句释义: -
诗句释义: 1. 时曰仁在傍,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 时曰仁: 薛侃(或称陈明德)是王阳明的学生之一。他在旁边听着。 - 曰: 表示说、讲的意思。 - 先生: 指王阳明。 - 此喻: “这个比喻”。 - 足以: 可以、足够的意思。 - 破: 打破、破解的意思。 - 世儒: 指当时的儒家学者。 - 支离: 分散不连贯、零散的意思。 - 惑: 迷惑、困惑。 - 大功
诗句: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七 译文: 有人问:“如果草妨碍了道路,你怎么办?” 答:“这样又是好是坏。” 问:“不做好事坏事,不是全无好恶,而是没有知觉的人。称为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问:“去除障碍物怎么能一循于理,不着一分意思?” 答:“障碍物有妨碍,道理也应该去,去除就是了。偶未即去,也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
我们来逐句释义这首诗。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译文:延平先生(王阳明)说:“合乎道理而不带私心。”那么,什么是当理,什么是无私心呢? 注释:“延平”是指王阳明的弟子陆澄,这里他引用了老师的教诲。“当理”指的是符合天理和道理,是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规范的表述。“无私心”指的是没有偏私的念头或情感,是出于公心的。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
这首诗是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在1522年写给门人的一段对话。王阳明在这里讨论了儒家哲学中“仁”的概念及其与墨家“兼爱”思想的辨析。 诗句释义: -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 程子: 指北宋哲学家程颢(颢,读作hào)和程颐(颐,读作yí),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于仁的深刻理解
诗句释义: 1.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 - 这是提问者薛侃对学习或修行时专注与坚持的看法。他比喻自己的意志(志)像心脏一样疼痛,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种痛感上。 2. "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 这是提问者薛侃质疑自己是否有闲暇时间去谈论无关紧要的事情或处理那些他认为不相关的事情。 3. "先生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 这是王阳明先生的回答,意思是说
先生(王阳明)说:“现在那些研究‘格物’学说的人,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更何况是那些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人呢?天理和人欲的精微之处,必须时时用心省察克治,才能逐渐有所见。如今在交谈之间,虽然只说天理,但是心中不知不觉地就有许多私欲。大概有一些私欲悄悄发作而自己不知道,即使用力去观察,也不容易发现,何况只是空口讲说,怎么能说得完呢?现在只是讲天理,而不循着天理去做;只是讲人欲,而不去除人欲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讨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以下是对诗句逐句的解释: 1.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 答:“大略亦是。” 注释: - 问:提出问题,询问答案。 - 至善:最高的善,指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 朋友们在阅读书籍时,常常会批评朱熹(晦庵)的学说。 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 先生说:“如果只是刻意追求与朱熹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不对的。我在向朱熹阐述我的学说时,确实有些观点和朱熹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我们在理解问题的方法上存在细微的差别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弟子陆澄记录的《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五》。下面是逐句释义: 1. 自“格物”至“平天下”,都是明德。 - “格物”,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真相,这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 “致知”,即追求对知识的认识,也是儒家的重要理念之一。 - “平天下”,意味着治理好天下,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 这些目标都是通过“明德”来实现的。 2. 虽然“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