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七 - 译文:这是薛侃在《传习录》中记录的第七个问题。 2.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 关键词:去(消除、去除)、善(好的行为或品质)、恶(不好的行为或品质) - 译文:薛侃看到花草被拔去,就问先生:“天地之间的善行和恶行怎么难以培养,又怎么难以消除呢?” 3.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 译文
诗句解释 - 薛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薛侃提问关于心(思想或精神)的概念,询问“静止”作为其本质,而“变动”作为其功能。这是对儒家思想中关于心的理解的一种质疑或讨论。 -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回答称
诗句释义 1 “问”:这是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表达了对智慧和愚笨是否可以被改变的疑问。 2. “上智下愚”:上智指的是具有高智慧的人,而下愚指的是愚钝之人。这里的“移”指的是改变或提升。 3. “如何不可移?”:询问者想知道是否所有智慧和愚笨的人都能被改变,即他们是否都有潜力可以被提升。 4. “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这里回应了提问者的问题,表明确实可以改变,但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愿意改变自己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 译文:薛侃问道:“我读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后,觉得之前的解释有误。先儒们将学习理解为模仿先贤的行为,这如何理解呢?” 注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通过学习可以经常练习,这样岂不令人感到快乐吗? 赏析:薛侃的问题揭示了他对“学”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模仿前人的行为或成就
我们逐句解读《传习录》中的这段内容: 1. 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 - 译文:老师对学生说:“学习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目的,这样才有方向和成效。即使你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进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指导,就像船没有舵一样,无法正确行驶,最终只会迷失方向。否则
【注释】 1. 或问:有人问。 2. 为学以亲故:因为亲属的事务而耽误学习。 3. 不免业举之累:无法免除因家庭义务导致的困扰和责任。 4. 先生:指王阳明(王守仁),这里作为对门人的称呼,即“学生”或“弟子”。 5. 治田以养其亲者:从事农业以供养父母的人也会遇到困难。 6. 唯患夺志:只怕失去了求学的决心。 7. 惟患夺志:唯恐失去求学的心意。 8. 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
【注释】 1. 悔悟:指对错误或过失的认识,感到后悔。 2. 去病之药:指改正错误的方法或手段。 3. 改之为贵:强调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4. 留滞于中:停留不前,不能自省。 5. 因药发病:比喻由于用药不当反而加重病情。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段对话,记录了他在与学生薛侃的交流中关于悔悟和改正错误的讨论。王阳明认为悔悟是去除错误的关键,但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地去改正它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六》 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译文: 士德问道:“您所说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像您教授的那样明白简单,人人都能理解。然而,文公虽然聪明绝伦,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些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1. 士德(名不详):文中提到的人物,可能是王阳明的学生或弟子之一。 2. “格物”
传习录 ·卷上 ·门人薛侃录·二 原文: 问:“专门涵养而不致力于讲求,将欲心当作理,那么应该如何做?” 先生答:“人必须知道学习,讲求也是涵养的一部分,如果不去讲求只是没有把涵养的决心。” 问:“什么叫学问呢?” 答:“请问为何而学?要学些什么?” 答:“曾听先生教诲,学问是追求存留天理。心的本性就是天理。体认天理只需自心无私意。” 问:“这样的话只需去除私意便是了,又担心理与欲不明吗?”
诗句: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译文: 就像喜欢美丽的颜色,厌恶丑陋的气味,怎么能够说没有意思? 注释: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事物的自然情感和态度。"好色"是喜爱美的事物的意思,"恶恶臭"则是厌恶不美好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比喻,王阳明强调了对事物应有正确的情感和态度,即不以个人的欲望或偏见去评价事物的好坏,而是要以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看待。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