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洪曰: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凡二册。下册摘录先师手书,凡八篇。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今朱、陆之辩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

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四书。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夷狄禽兽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譊譊终身,至于毙而后已。此孔孟以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见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

诗句

1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凡二册。下册摘录先师手书,凡八篇。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

  1. 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今朱、陆之辩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
  2. 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四书。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夷狄禽兽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譊譊终身,至于毙而后已。此孔孟以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见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

译文

  1. 德洪说:过去南元善在越州刻了《传习录》两卷,其中一卷为下册,摘录了先师的手书,共八篇。其中他回答徐成之的两篇文章,我师傅认为“天下是朱非陆,论争已经很久,一旦改变观点就变得困难”。文章中这两篇文章姑且采用了调和折中的说理方式,让人自己思考得到结论。所以南元善把这篇收录在下册之首,也是因为这个意思吧!如今朱、陆的观点之争已经在天下广为人知很久了。我在刻印先师的《文录》时,将这两篇文章放在附录中,是为了表示这些文章尚未完全刊发,所以我就不再把它们收录了。
  2. 其余指知行之本体,没有比《答人论学》、《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四书》更为详细的了。然而对于如何理解事物,认为通过实践可以逐渐明显的认识这一点,没有比《答罗整庵》一书更详细的了。我一生中冒着天下人的非议和陷害,不顾生命的危险,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学问。唯恐人们听不到这种道理,被功利主义、机智巧计所迷惑,以至于沉沦到与禽兽无异的地步而不自知。他的一心向道、追求真理的精神,毕生如一,直到生命的终结才停止。这是自孔子、孟子以来圣贤们的辛苦用心,即使是门徒弟子们也不足以安慰他们的情怀。这种情怀在《答聂文蔚》的第一封信中最为明显。这些都是基于南元善原本的内容进行收录的。并且提出“必有事焉”即“致良知”的功夫,清晰简洁,让人一读即可入门。这也是在《答聂文蔚》的第二封信中最为详细的地方,所以进行了补充收录。

注释

  1. 南元善:南宋儒学家,字仲达,号南轩,世称南元善先生。著有《传习录》等。
  2. “天下是朱非陆”,朱即朱熹,陆即陆九渊,南宋儒学派别之一。此处表明当时朱、陆之争已经相当激烈。
  3. “洪刻先师《文录》”,洪即钱德洪(1604—1694),明代著名儒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浙江绍兴人。此处说明钱德洪对先师的言论进行了整理和刊印。
  4. “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元善即南元善,此处说明南元善对《传习录》下册的整理和编排具有重要影响。
  5. “孔孟以来贤圣苦心”,孔孟指的是孔子和孟子,他们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此处说明从孔子、孟子开始的历代贤圣们为了传播儒学而付出的辛勤劳动。
  6. “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吾师指的是钱德洪的老师或者指导者,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对自己老师的观点的描述。
  7. “论定既久”,论定是指对某一问题或理论达成共识或定论。此处说明朱、陆之争已经持续了很久。
  8. “万一之时”,万一是指最坏的情况或极端危险的时刻。此处说明钱德洪认为自己面对的最危险时刻就是朱、陆之争愈演愈烈的时刻。
  9. “万死一生”,万死是指极其危险的境地,几乎要丢掉性命;一生是指整个人生过程。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对自己的生死安危毫不在乎的态度。
  10. “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遑遑然是指非常急切的样子。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即使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依然不忘自己的学问和使命,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和传播儒学。
  11. “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惟恐是指非常担心的意思。斯道是指儒家的道德和学说。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非常担心自己的学问和思想不被世人接受和理解。
  12. “流于功利机智”,流指的是流传或传播。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担忧自己的学问和思想被功利主义、机智巧计所影响,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13. “以日堕于夷狄禽兽而不觉”,以日指的是每天。夷狄是古代对中国北方民族的一种称呼。此处描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德洪担心自己的学问和思想会被那些追求功利主义、机智巧计的人所淹没,甚至被他们当作工具来使用。
  14. “其一体同物之心”,一体是指整体或全部。同物之心是指共同关注事物的心态。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始终保持对同一事物的关注和思考,不分彼此。
  15. “譊譊终身”,譊譊是形容极度焦虑和不安的样子。终身是指一生。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终生都保持对同一事物的关注和思考,即使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也不曾改变过。
  16. “毙而后已”,毙是指死亡。已是指结束。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终生都秉持着对同一事物的关注和思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止。
  17. “孔孟以来贤圣苦心”,孔孟指的是孔子和孟子,这里是对他们所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尊敬和赞扬。贤圣是指在道德上有所成就的人。此处描述的是自孔子、孟子以来的历代圣贤们为了传播儒学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
  18. “虽门人子弟未足以慰其情”,虽是指虽然,表示让步关系。门人子弟是指钱德洪的学生和后辈。此处描述的是虽然门人弟子们无法完全理解和体会到先师的思想和情感,但也不能因此而感到失望或不满。
  19. “是情也”,是情在这里指代前文提到的“孔孟以来贤圣苦心”。此处描述的是前文提到的圣贤们的苦心和努力最终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20. “莫见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莫见是不见的意思。聂文蔚之第一书是指聂文蔚的一封信中关于某件事情的看法。此处描述的是这封信中的观点在钱德洪的其他作品中并不常见或显著。
  21. “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仍是指沿用或继承的意思。元善所录之旧是指南元善对《传习录》下册内容的整理和编辑工作。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的作品继续保留了南元善对《传习录》下册内容的整理和编辑工作。
  22. “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揭是指展示或阐明的意思。必有事焉即指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或目的。致良知则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在其作品中明确提出了“必有事焉”即“致良知”的功夫概念。
  23. “明白简切”,明白是清楚明了的意思。简切是简单易懂的意思。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在其作品中提出的功夫概念非常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实践。
  24. “使言下即得入手”,言下即指言语之中、文字之内。入手是指实际操作或行动起来。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在其作品中提出的功夫概念能够让人们立即理解并付诸实践,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或引导。
  25. “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此是指示代词,指代之前提到的信中的相关内容。莫详是不够详细的意思。第二书是指第二封信中的观点或看法。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在其他作品中关于同样问题的讨论或阐述相比第二封聂文蔚的信来说还不够详细或深入。
  26. “故增录之”,故是指因此或所以。增录之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或观点。此处描述的是钱德洪在其作品中添加了一些内容或观点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