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
【注释】 “鹊桥”:相传为天上银河上横跨牛、女二星的一座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 “千丈”:形容桥高。 “夜静风恬”:夜晚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风也平静得没有波澜。 “水不波”:河水平静得没有一点波纹。 “又相失”:又分别了。 “欢情”:指欢乐之情。 “别情”:离别之情。 【译文】 只见鹊桥横跨在宽广的天河之上,夜晚十分安静,连一点风也没有,河水也像没有一样,平静得毫无波浪。
小楼十二曲阑杆,曲曲阑杆见远山。 望尽夕阳芳草色,天涯游子几时还。 译文: 小楼有十二道曲折的栏杆,曲折的栏杆可见到远处的山峦。我站在楼上望着夕阳下的草地景色,心中不禁感叹:远方的游子何时才能回到我的身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独居的女子在春天的傍晚时分登楼远望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小楼十二曲阑杆”一句,描绘了小楼上那曲折的栏杆
【注释】 读参同契:读《参同契》。参同契:《参同契》又称《周易参同契》,古代炼丹术著作。参:指人参,古代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药材;同:合;契:符、证,这里借指道。 蓬岛瀛洲:神话传说中的蓬莱、瀛洲二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姹女:美女。 分张:分离。 云泥(ní泥):比喻地位高下悬殊。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周易参同契》的读书心得。 “蓬岛”,即蓬莱山,为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地,故用以代指仙界。“瀛洲”
翻译 春回大地,百花凋零,绿树成荫,杨花漫天飞舞。塞外从来就没有杜宇鸟,不知什么东西让春天归来。 注释 - 红芳老尽:指春天过去,花朵凋谢。 - 绿阴肥:形容树木茂盛,绿叶浓密。 - 塞北:泛指北方地区,如今天的内蒙古一带。 - 杜宇:一种鸟类,鸣叫声如同“杜鹃”般凄厉。 - 动春归:触动了春天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景象,以"红芳老尽绿阴肥,到处杨花作雪飞"开篇
【注释】 西风落日:秋风凄清的日落景象。草班班:草色枯黄,形容草木凋零,秋天来临。薄:稀薄,稀疏。秋空:指秋季的天空。千里客:指远在他乡作官的人。马蹄又上太行山:马足踏着太行山,指再次踏上征途。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之后,在赴任途中所作。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首句写秋风凄冷,夕阳西下,群鸟归巢。次句写秋云低垂,给天空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落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词的基本能力。 ①“除夜”是旧时农历岁除之夜,即阴历年末的最后一天。古人有在除夕守岁的习惯,而“宿太原”则表示诗人在除夕之夜仍在外地,因而感到十分寒冷。 ②“寄语阳和及蚤来,何须堤柳与江梅。”“阳和”即春光,“及蚤来”即早到。诗人说:“寄语春风和煦的阳光驱走严寒,请你早点到来。”为什么不用堤边的柳树和江边的梅花呢?因为作者此时正身在异乡,远离家乡
【注释】: 借问春归何处所,天涯芳草路茫茫。 杨花不解留春住,空逐东风上下狂。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小诗。首句是“借问”,表明这是一首即兴之作,诗人对春天的归来之地表示关心,但春天已经不知去向,因此发出疑问;次句写春天在天涯,在路中,在草丛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去,春天无处不在;三句写杨花不懂春天为何要离去,只是随风飘荡,任凭风儿吹动,杨花似乎也不懂得挽留春天留住自己
雁字 界破青天映碧波,分明点画似波戈。 右军不识其深意,反而换得白鹅图。
读王荆公赵清献公文集 新法殃民众欲除,金陵强辨欲何如。 等闲一语锋铓折,稷契当年岂读书。 注释与鉴赏: 1. 新法:指王安石变法。 2. 金陵:指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3. 强辨:强硬辩论。 4. 稷契:指古代贤臣管仲和商相(名相名契),象征智慧。 赏析: 《读王荆公赵清献公文集》是一首表达对王安石新法影响的反思之作。诗中通过对比王安石变法前后的社会状况
【解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晚晴时登高远眺的七言绝句。全诗写景明丽,抒情含蓄。前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之景:凭着栏杆远眺,只见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登上高楼眺望远方,只见群山如黛,苍翠欲滴。后两句以散去的白云、收拢的雨水和归巢的乌鸦等物象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答案】 凭阑 晚晴公馆有馀闲,独上危楼望远山。 散尽白云收尽雨,归鸦背得夕阳还。 译文: 凭栏远眺,只见天高气爽,阳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