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
【注释】 残雷:指雷电击毁的雷琴。铭: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这里指文字。 挥大斧:比喻用刀劈开雷声。 干断柯折皮骨腐:雷声劈裂了树木,把树皮和骨头都削断了。 遇已苦:遭遇已经十分困苦。 呜咽哀鸣莽终古:雷声悲壮地鸣叫,声音传遍了荒莽大地,一直延续到永远。 【赏析】 这是一首咏雷诗。全诗通过描绘雷电劈树的壮美景象,表现了诗人对雷电力量的赞美。 “题破天一声挥大斧”,起笔就气势雄浑,如惊雷贯耳
【注释】 菊花石:以菊花为图案的砚台。秋影:秋天的影子,指秋天景色。郭索:砚台上刻着的花纹或文字。墨声如昨:形容墨迹清晰,如同昨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诗作。首句“我思故园”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次句“西风振壑”描绘了秋风呼啸、山谷回荡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故园的深深怀念。接下来的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花气微醒”,暗示了秋天的到来;“秋心零落”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即兴之作。潇湘,今湖南省境内,因湘江在此处流过,又称湘水。潇、湘二字常连用,故称潇湘。晚景图,指夕阳下的景色。 首联两句,写潇湘晚景:山青天蓝,风清气爽;箫声袅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此联以“袅袅”状箫声,“风”“天”状自然景象,渲染了一幅静谧、幽深、凄婉的山水画。 次联两句,写箫声之源:箫声来自深山老林之中,它那哀婉悠长的声音,仿佛在向人们指点着遥远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沙漠中雄风浩荡,四下望去视野开阔。 落日映在平地上,萧瑟的人影拉得很长。 抚摸着剑起舞,边走边唱悲壮之歌,慷慨激昂。 束发远行游,转战四方,经历重重困难。 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人生无常,离别与团聚都是常态。 车尘消失在远方,漫漫征途路漫长,怎能忘记这漫漫旅途。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诗人在沙漠中行走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描述了沙漠的广阔和雄壮
【注释】 到家:回家。 家:指家乡,故乡。 孤岭:高峻的山岭。 破烟:烟雾弥漫。 石径:用石板铺成的小路。 湾头:水湾的地方。 细雨:小雨,蒙蒙细雨。 鸬鹚(nú cí):水鸟名。 倚门望:靠在门边盼望。 应念归人归未归:你应当想念远在家乡的人,不知道他是否已经回来了呢? 【译文】 高峻的山峰笼罩着淡淡的薄雾,石头铺就的小路上还留着细雨的痕迹。水湾处细雨蒙蒙,一群鸬鹚正在低飞
【诗句释义】 北风呼啸,波浪汹涌,小儿拖着缆绳逆流而行。船中人们惊慌失措,生死系于小儿之手。 缆绳倒下多次绊倒小儿,他更加用力去拉缆绳,绳索缠绕住他的肉,他的身体已经脱离了缆绳,只剩下骨头留在手中。 手掌露出骨头,小儿不再哭泣,因为他掌中的白骨,江水中却没有白骨。 【译文】 北风呼啸,海浪汹涌,小孩拉着绳子逆着风走。船上的人很怕,生死都在小孩的掌握之中。 缆绳倒下多次绊到小孩,小孩拼命拉起缆绳
【注释】 过战鸟山:经过战鸟山。 冰玉相生愧独顽,可儿豪胆镇心关。 悲秋剩有桓宣武,雪涕重经战鸟山。 冰玉:比喻人的品德纯洁高尚。 可儿:指晋代桓温的参军殷浩(字希旷),因在义熙五年(409)北伐前与桓温不和而被免职;后被桓温起用。 桓宣武:指东晋名将桓温。桓温曾为大司马桓冲参军,因与桓温不和而被免职,后来又被起用。这里借指桓温。 雪涕重经战鸟山:桓温在江陵战败后,曾在战鸟山流泪祭奠阵亡将士。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全诗的核心内容,理解作者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手法技巧等进行分析。 “内顾何曾足肝胆”,意思是说自己内心有忧虑和不安,但并不表现出来,所以没有什么可担忧的。“肝胆”比喻赤诚之心。诗人通过自述表达了自己的心迹,也暗含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忧虑。 “论交晚乃得髯翁”,“髯翁”指李邕,李邕是唐代有名的大书法家
注释: 到家:回到家。 家:家乡。 别来:离开后。 三见:第三次看到。 流火星:指流星。 秋风猿鹤哀前汀:秋风中猿鹤的叫声令人哀伤。前汀,指前面水边。 骨肉:亲人。 人鬼:指死去的人。这里指已死的亲人。 乱山终古青:乱石山一直苍翠如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离家已久,如今终于回到了家乡,但看到家乡的景象,却不禁让人感到悲凉。诗人用“别来三见流火星”来形容自己离开后
解析这首诗的诗意与内涵,我们可以从诗的结构和主题出发进行探讨。下面将逐一分析这首诗: 1. 首句“年华世事两迷离”: - 含义解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变迁的困惑和迷茫,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复杂。 - 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华”常用以形容时间流逝,而“世态炎凉”则是指世间的冷暖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 2. 次句“敢道中原鹿死谁?”: - 含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