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
萧鼓下长河,中流发棹歌。 野云随岸阔,秋色逐帆多。 为惜经年别,翻怜此日过。 凭高追往事,双鬓已成皤。 注释: 1. 萧鼓下长河,中流发棹歌:在萧鼓的伴奏下,乘船在长河中航行,中流时发出划桨的声音。 2. 野云随岸阔,秋色逐帆多:远处的天空中,野云随着河岸的开阔而变得稀疏,而秋天的色彩则随着船帆的增多而更加浓厚。 3. 为惜经年别,翻怜此日过:为了珍惜与朋友分别多年的情谊
诗句原文: 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天垂台观三千里,雪染颠毛四十秋。 短剑萧森心尚赤,班超独倚玉门愁。 译文: 在北方边境,看到战争尘埃已落,我心中充满喜悦和安定。我曾在石洞中想象跟随观音大士修行,但现在更多的是为国家效力的忠诚与决心。 无法理解的是,那些接受了唐朝节度使封号的人,怎么能与我这样一心为国服务的汉通侯相比呢? 望着远方连绵不绝的山峦
诗句如下: 万壑千山到此宽, 边城极目望长安。 平生自许捐躯易, 遥制从来报国难。 尚有二毛惊岁变, 偶闻百舌送春寒。 庙堂只恐开边衅, 疏草空教午夜看。 注释如下: - 万壑千山到此宽:"万壑千山"形容山脉广阔,"到这里宽"可能指这些山峦在视野中显得开阔,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 - 边城极目望长安:边疆的城池在视线中可以远眺到首都长安,表达了一种对国家的深情和对远方的思念。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具体的分析。 “经时谢客掩柴关”,意思是长时间以来我闭门谢客,隐居在柴门之内。诗人自叙闭门谢客,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秋入江皋草色斑”,意思是秋天到来的时候,江边的草木呈现出斑驳的绿色。“苍苍晚木群猿集,历历睛沙一鸟还”,意思是傍晚时分,树木苍翠,猿猴聚集在一起
戊寅长至日,早起拜贺令节,恭赋 氤氲祥烟散,依稀扇影张。 有天皆日月,无地不虞唐。 百辟趋跄肃,三公弼佐良。 要知犬马臆,寤寐下龙荒。 注释:长至日,古代以冬至日后的第一个戌日为长至节,这一天皇帝亲率群臣到太庙行郊祭礼,称为“享”。 氤氲:形容烟雾弥漫。祥烟,指香烟缭绕; 依稀:模糊不清的样子; 扇影张:形容风轻轻吹动着扇子的影子。 有天皆日月,无地不虞唐:意思是说天空中有太阳和月亮
【解析】 此题是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要注意如下词语:“洛画”“河源”。 【答案】 圣水泉 王气偏三辅,山灵迟上卿。 涌泉分左右,迭石起峥嵘。 洛画龟犹负,河源鉴自清。 不敢濯尘缨
诗句注释: - 十里青青竹作围:描述的是周围被青翠的竹子围绕着的景象,"青青竹"描绘了竹的颜色和生机,"十里"则强调了竹林的广阔。 - 连天山色欲西飞:形容连绵不断的山脉延伸到天际,仿佛在向西延伸,"连天"强调了山脉的延绵不断,"欲西飞"则赋予了山峦一种动态的美。 - 不因国愤冲双鬓:表达了因为国家的忧虑而导致自己两鬓斑白,"国愤"指的是国家的忧患或愤怒,"双鬓"是指人的两侧头发
注释: 宛在亭怀王中丞 其三:在亭子怀念王中丞 倚棹凭危堞(fá):靠在船头,靠着高高的城墙。 开亭出远山:打开亭子的门窗,走出很远的山。 乐从鱼鸟后:快乐地跟随着鱼和鸟。 愁忆鼓鼙闲:忧愁地回忆起战鼓和战旗被闲置的情景。 地泽偏东辅:大地是东边的辅助之地,这里指中国,暗指王中丞在中国。 天朝重北关:皇帝的朝廷重视北方的关口。 别来蒲柳质:自从离开这里,人就变得像蒲苇、柳树一样脆弱了。
【注释】 荏苒:渐渐。凋:衰退。萧条:冷落。虬枝:盘曲的树枝。鸾影: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凰,古人常以鸾比喻高洁之志。劲节:刚强不屈的节操。犹龙:比喻有作为的人。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松树的赞美和感慨。首联“荏苒凋双鬓,萧条叹四松”,写诗人因感叹时光流逝而衰老,因看到四周的四株苍松而感到萧瑟凄凉;颔联“虬枝虚夜月,鸾影乱幽踪”,写松树的枝条像蛟龙一样盘曲着,月光下的影子在幽暗的山谷中交错飘忽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清溪谁与濯尘缨?水气常昏海上城。 - 注释: 清溪:清澈的小溪。 - 译文: 谁能到这清溪里洗去我的尘世之缨?水气常常使海上之城显得昏暗。 2. 北塞晓烟嘶戍马,西风寒浪吸长鲸。 - 注释: 北塞:北方边塞。 - 译文: 清晨,在北塞的烟雾中,战马嘶鸣。西风凛冽,海浪汹涌,仿佛要吸走长鲸。 3. 旗翻紫电皇威远,剑跃青虹阃令明。 - 注释: 紫电:紫色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