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吊者,至也。诗云“神之吊矣”,言神至也。君子令终定谥,事极理哀,故宾之慰主,以至到为言也。压溺乖道,所以不吊矣。 又宋水郑火,行人奉辞,国灾民亡,故同吊也。及晋筑虒台,齐袭燕城,史赵苏秦,翻贺为吊,虐民构敌,亦亡之道。凡斯之例,吊之所设也。或骄贵以殒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而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吊。 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及相如之吊二世
【诗句】 夫吊虽古义,而华辞末造;华过韵缓,则化而为赋。固宜正义以绳理,昭德而塞违,剖析褒贬,哀而有正,则无夺伦矣! 【译文】 哀悼之辞虽然古已有之,但华丽的辞藻并不常见;如果华丽过度,就会变成诗歌。因此应当以公正的道理作为准则,彰显道德并堵塞违背道德的言行,深入剖析赞美与批评,悲哀中带有正确的导向,这样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正。 【注释】 - 夫吊虽古义:古代的哀悼之辞 - 而华辞末造
文心雕龙·诔碑 赏析古代文学中诔文的艺术魅力 1. 周世盛德,有铭诔之文 - 铭文起源与意义 - 大夫之材,临丧能诔 - 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2. 夏商以前,其词靡闻 - 夏商时期诔文概况 - 诔文在周代地位及其影响 - 从无到有的诔文发展过程 3. 周虽有诔,未被于士 - 诔文在士阶层中的传播与接受度 - 贵族与平民对诔文的不同需求 - 诔文与社会等级的关联性分析 4.
这首诗是《文心雕龙·诔碑》中的部分内容,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必见峻伟之烈:此碑之制也。 - 解释:这里讨论了撰写碑文的目的和意义。碑文是为了表彰某人的功德而作,通过文字来表达对某人的赞美之情。 2. 夫碑实铭器,铭实碑文,因器立名,事先于诔。 - 解释:碑文是用来纪念和记载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祝词的古老形式,如伊耆时期的蜡祭和舜帝的田祀,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对神明的祈愿。而盟誓则在周朝得到重视,与祭祀并列,成为重要的政治仪式。这些文本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和文化,也揭示了祝辞和盟文在表达信仰、祈求和平及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角色。详细分析如下: 1. 原文解读: - 《文心雕龙·祝盟》:此篇讨论了祝文和盟文这两种古老的文体。指出祝文起源于上古时期
``` 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虡而招谏。 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诫之训。 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 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慎德。 盖臧武仲之论铭也,曰:“天子令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 夏铸九牧之金鼎,周勒肃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吕望铭功于昆吾,仲山镂绩于庸器,计功之义也;魏颗纪勋于景钟,孔悝表勤于卫鼎,称伐之类也。
【译文】 盟誓的大意,一定要叙述危机,奖励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求神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立诚,切至敷辞,这是它相同的地方。然而,不困难在于言辞,难在处理言辞上。后来的君子应该以殷鉴为戒。忠诚诚信可以,但不要依赖神灵。 【注释】 1 . 毖祀钦明:毖(bi)祭祀恭敬明亮,钦明,尊重明亮。 2 . 祝史惟谈:祝(zhù),古代祭祀时掌管祭品和仪式的人;史(shǐ),记录历史的人。 3 .
文心雕龙 · 铭箴 箴者,针也,用来攻除疾病,预防灾难。这种文体在周代最为兴盛。夏商两朝的箴文大多保存了下来。周代的辛甲,虽然有百官箴言,但数量不多,唯有《虞箴》一篇,其内容和含义都十分完备。到了春秋时期,这种文体逐渐消失。因此,魏绛在后羿面前讽谏君王,楚子在勤劳人民前训导民众;战乱时代以来,人们追求功名,而铭文逐渐兴起,箴文渐渐消亡。到扬雄稽古,开始仿效《虞箴》,创作了《卿尹》
赞曰:铭,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箴,则是告诫人们品德的箴言。 有佩于言,无鉴之于水。 秉兹贞厉,警乎立履。 义典则弘,文约为美。 注释: 1. 铭:古代刻在器物或文字上的记述或警戒性的文字。 2. 箴:古代用来规劝、警示人们的箴言。 3. 有佩于言:意思是说,铭刻的文字就像佩戴的玉佩一样,时刻提醒自己。 4. 无鉴之于水:意思是说,箴言就像没有照见的水一样,不能像镜子反射出来一样显现。 5.
【诗名】《乐府》 【译文】 文心雕龙·乐府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及皇时。 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 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 匹夫庶妇,讴吟土风;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