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诗句: - 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 - 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 至于晋代之书,系乎著作。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
[1_Start](https://image.baidu.com/c?word=&tn=baiduimg&wd=%23文心雕龙) 《诸子》是《文心雕龙》的第十七篇,主要探讨了先秦至魏晋期间诸子的散文发展及其风格特点。诸子散文不仅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历代散文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先秦诸子为重点,并兼及汉魏以后的变化情况,对诸子散文的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
《文心雕龙·史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一篇,由南朝刘勰撰写。在这篇作品中,刘勰对史书的性质、作用、编纂原则和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下是对《文心雕龙·史传》诗句的释义与赏析: 1. 诗句释义: - “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这句话表明即使在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史书的职责仍然存在。 - “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 注释:诸子是研究道德和学问的书籍。在最高的层面上是建立德行,其次是阐述道理。百姓聚在一起却无法显现出自己的才智和品德,君子处在社会中却急切希望自己的名德能够显赫。只有那些特别有才华的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会写出光辉灿烂的文章
【诗句】: 文心雕龙·杂文 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观枚氏首唱,信独拔而伟丽矣。及傅毅《七激》,会清要之工;崔骃《七依》,入博雅之巧;张衡《七辨》,结采绵靡;崔瑗《七厉》,植义纯正;陈思《七启》,取美于宏壮;仲宣《七释》,致辨于事理。自桓麟《七说》以下,左思《七讽》以上,枝附影从,十有馀家。或文丽而义暌,或理粹而辞驳。观其大抵所归,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畋猎。穷瑰奇之服馔,极蛊媚之声色。甘意摇骨髓
诗句翻译 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辩盈乎气。 智慧和策略的孩子,博学多闻的人,文辞丰富,气势充沛。 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 有才华,但也过于世俗,于是开始创作对联,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放怀寥廓,气实使文。 胸怀开阔,思想自由,这种精神让文采飞扬。 及枚乘攡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到了枚乘的时候,他首先创作了《七发》,用华丽的辞藻构建,让人感到惊艳。
诗句 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类聚有贯,故不曲述也。 译文 仔细考察汉代以来的杂文,名称多种多样。有的讲述典章、诰命、誓词、问答,有的涉及广泛的文章、篇章。或者通过曲调、动作来表演、引导,或者吟唱、讽诵、咏叹。将所有的内容概括起来,都归于杂文的范围;对其中的意义进行甄别,分别归入讨论的范畴
诗句与译文 1. 赋宪之谥,短折曰哀。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哀”字,在古汉语中,是形容词,指悲痛。) 译文: - 哀(悲哀),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表示内心的悲伤。 2. 以辞遣哀,盖下流之悼,故不在黄发,必施夭昏。(“黄发”,即老年人,这里用来比喻年纪大的人;“夭昏”,意为过早地去世或死亡。) 注释: - “以辞遣哀”是指通过言辞来表达悲伤。 -
赞曰: 古代的讽刺隐逸,能够振衰扶弱。虽然有些丝麻,但不要抛弃菅蒯。会合时机,颇益讽诫。空有戏谑滑稽,德音败坏。 译文: 赞曰:古代的嘲讽隐士的人,能够振衰扶弱。虽然有些丝麻,但不要抛弃菅蒯。会合时机,颇益讽诫。空有戏谑滑稽,德音败坏。 注释: 1. 古之嘲隐:古代的人嘲讽那些隐居的人。 2. 振危释惫:挽救危急,解救疲惫。 3. 虽有丝麻:虽然有丝绸和麻布。 4. 无弃菅蒯:不要抛弃菅蒯。
吊者,至也。诗云“神之吊矣”,言神至也。君子令终定谥,事极理哀,故宾之慰主,以至到为言也。压溺乖道,所以不吊矣。 又宋水郑火,行人奉辞,国灾民亡,故同吊也。及晋筑虒台,齐袭燕城,史赵苏秦,翻贺为吊,虐民构敌,亦亡之道。凡斯之例,吊之所设也。或骄贵以殒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而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吊。 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及相如之吊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