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诗句翻译及赏析 1.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译文: 原本,登高的目的,是看到景物而引发情感。 注释: "原夫"(本来),"登高之旨"(登高的目的),"盖"(表示推测),"睹物兴情"(看到事物而引发情感)。 赏析: 这句话引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核心思想,即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等现象来激发作者的情感,进而创作出感人的文学作品。 2.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 译文
诗句: - 文心雕龙·诠赋 - 诗有六义, - 其二曰赋。 - 赋者,铺也, -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译文: - 《文心雕龙》是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的专著,它提出了“六义”说,其中“二曰赋”。在古代,“赋”是一种文体,指的是铺陈辞藻和文字来表达情感和志趣。这种文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邵公的称赞:“公卿献诗、师箴赋。”传说中,“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说明诗歌和赋的写作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地位
【诗】文心雕龙 · 颂赞 原夫颂唯典懿,辞必清铄。此句表明颂的特点是典雅而崇高,言辞必须清新流畅。“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意指颂的描绘方式类似赋,但并不过分华丽繁复。“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说明颂的态度要恭敬谨慎,不同于一般的告诫。“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则形容颂在表达时既有铺张又有内涵。尽管颂可能包含一些精巧细腻之处,但其总体风格是简约明了的。 赞者,明也,助也
以下是对《文心雕龙·颂赞》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诗句释义:“四始之至,颂居其极。” 这里的“四始”指的是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即风、雅、颂。而“颂居其极”意味着在诗歌的各种形式中,颂是最高级的形式。 2. 译文: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商朝结束,文学理论和风格已经相当完善。在风雅颂中,风是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的整体风貌,雅则是用于描绘四方的风土人情,颂则是用于赞美神明和帝王的伟大事迹。 3. 注释
【译文】 颂赞曰: 赞美人的外貌与德行,赞扬他的功勋和业绩。通过文字的镂空和声音的渲染,使文章的文理显得光彩夺目。随着时间的久远,其声名也如同晨曦一样耀眼。降至各类物品,人们争相欣赏其华丽辞藻。 注释: 1. 颂赞:赞美人的品质、功绩或事物的美德的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容体底颂:指赞美人的外貌和德行。 3. 勋业垂赞:指对某人的功勋和业绩给予赞扬。 4. 镂影攡声
``` 文心雕龙·乐府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然杜夔调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悬,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和乐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 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
文心雕龙·诠赋 探索古典文学之美及其创作方法 1. 赋的定义与起源 - 赋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 - “赋”的含义解释 - 赋体诗歌的特点 2. 汉魏六朝时期赋的创作情况 - 汉代和魏晋时期赋的异同 - 大赋和小赋的区别和特点 - 代表性作家作品概述 3. 先秦、两汉与魏晋时期的作家作品分析 - 十八家作家作品概览 - 各时期代表作家风格与特点 - 不同时期赋作的对比研究 4.
诗句 - 至于光武之世: 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代。 - 笃信斯术: 深深地信仰这种学说或技术。 - 风化所靡,学者比肩: 风俗教化影响深远,许多学者都学习并追随。 - 沛献集纬以通经: 沛献指的是沛国(今属山东)的学者,他们收集纬书来通达经典。 - 曹褒撰谶以定礼: 曹褒编纂的谶书用来确定礼仪制度。 - 乖道谬典: 违背了道德规范和经典教义。 - 桓谭疾其虚伪: 桓谭对这种现象表示厌恶
诗句: 1.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 译文: 要考察他的论点是否正确,就必须引用他的言论。因此,他赞扬尧、舜的正直和坚毅,称赞商朝、周武王的恭敬和虔诚,这是《尚书》等典籍的风格;讽刺夏桀、殷纣的残暴
赞曰:八音之乐,文辞为体。歌声在田野之间,乐器在宫廷之内。优美的音乐难以追求,粗俗的音乐容易开启。岂只是观赏音乐,于此可以识别礼仪。 注释: - 八音:古代将音乐分为八种基本声部,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 摛文:指使用华丽的言辞来描述或表现。 - 讴吟:歌唱。 - 坰野:广阔的原野。 - 金石:指金属和石头的乐器。 - 云陛:高高的台阶上。 - 韶响难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