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曙
【赏析】 此诗为诗人初至长安时所作。诗中描写了长安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对仕途进退的思考,表现出诗人的自负和谦逊。 首联“迢遰山河拥帝京,参差宫殿接云平。”描绘了长安宏伟壮丽的景象,通过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赞美之情。 颔联“风吹晓漏经长乐,柳带晴烟出禁城。”则具体描述了长安的清晨景象,诗人通过对晓漏、长乐、晴烟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长安的繁华与活力。 颈联“天净笙歌临路发,日高车马隔尘行
独游寄卫长林 草绿春阳动,迟迟泽畔游。 恋花同野蝶,爱水剧江鸥。 身外唯须醉,人间尽是愁。 那知鸣玉者,不羡卖瓜侯。 注释与赏析: 1. 诗一开篇即描绘了春季的景致,“草绿春阳动”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和向往。 2. “迟迟泽畔游”则描绘了诗人在泽畔悠闲自得的游玩情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3. 接下来的两句“恋花同野蝶,爱水剧江鸥”
【注释】望水:即《登高观楚江》。 【赏析】此诗是杜甫于大历年间在夔州所作,是一首吊古怀乡的名篇。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字。首联写景,颔联写情,颈联写人,尾联写意。诗中以“空”、“遥”二字起笔,写出了远望所见的空旷景象,并由此联想到历史的变迁,从而引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首联“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是说登高望去,只见碧波荡漾,与蓝天白云相互映照。“楚色”指长江。“霭”
【解析】 这是一首登楼望乡思归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因长期避地而思念故乡的情感。首联“南见青山道,依然去国时”是写诗人在江南看到青山时想到当年离开故土时的情景。颔联“已甘长避地,谁料有还期?”是说因为长期避地而感到甘甜自在,谁知还有回归之日呢。颈联“雨霁残阳薄,人愁独望迟”是说雨过天晴,残阳斜照,自己一个人独自望着远方,心中充满忧愁。尾联“空残华发在,前事不堪思”,是诗人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年岁已高
【注释】 题:题目;落叶:秋天落下的叶子;霜景:霜天景色,指秋霜;催:催促。危叶:凋零的叶子,形容叶子已接近枯死。半树:树上的一半。空:空虚。萧条:萧瑟冷落。故国:故乡。异:不同。零落:零散散落。旅人:过客。飒岸:寒风扑面而来。浮寒水:飘荡在寒冷水中。依阶:沿着台阶。拥:围绕。虫:蟋蟀,一种昆虫,常在墙角或屋梁上鸣叫。偏可羡:特别令人喜爱。得:得到。洛阳宫:唐代洛阳城内的宫殿。 【赏析】
【注释】 深上人: 即深师。见访忆: 指诗人被深师邀请去看望李端。 雁稀秋色尽,落日对寒山:秋天的雁群稀少了,夕阳映照着冷清的山峰,景色显得十分凄凉。 避事多称疾: 躲避事情时,常说身体不舒服,借以回避。 留僧独闭关:留下住持独自关门,指隐居山林。 心归尘俗外,道胜有无间:内心向往脱离尘世,但修行的境界却超越了有与无之间的界限。 仍忆东林友,相期久不还:心中依然怀念着东林寺的好友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本题要注意“磬”“禅”等字的书写。 【答案】 昨日闻归旧寺,暂别欲经年。 樵客应同步,邻僧定伴禅。 后峰秋有雪,远涧夜鸣泉。 人间自共传
【注释】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送人冠獬豸:送别之人头戴獬豸冠。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公正。 值节佩茱萸:恰逢重阳佳节,佩带着茱萸。茱萸是一种植物,传说中可以辟邪。 均覆征三壤,登车出五湖:分别埋葬在三个地方,然后登上车子离开这五个湖泊。 水风凄落日,岸叶飒衰芜:水边风吹动落叶,岸边的草木已经枯黄。 自恨尘中使,何因在路隅:自己感到惭愧,身为使者却在路边徘徊。 【赏析】
【注释】 遇谷口道士:遇见了谷口的道士。 一见林中客,闲知州县劳:你只是偶然遇到我这位隐居山林中的客人罢了,我也只是闲暇地了解一下地方官员的辛劳而已。 白云秋色远,苍岭夕阳高:远处的山峦被秋云笼罩,显得更加苍茫;夕阳斜照在山上,显得格外壮观。 自说名因石,谁逢手种桃:这山谷里的石头是有名的,传说它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和名声;而这里又有人亲手栽种了桃花,可见这里的环境是多么美好。 丹经傥相授
塞下 寒柳接胡桑,军门向大荒。 幕营随月魄,兵气长星芒。 横吹催春酒,重裘隔夜霜。 冰开不防虏,青草满辽阳。 注释: - 寒柳接胡桑:寒柳指的是北方的柳树,因为北方气候寒冷,所以柳树生长在沙漠之中。胡桑则是指西域的桑树,因为西域地区多是沙漠地带。这里用“寒柳接胡桑”来形容边疆的荒凉和艰苦。 - 军门向大荒:军门是指军营的门,表示军队驻扎的地方。大荒则是指边远荒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