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诗句与译文】 甲申纪乱昔日杜甫的诗,多是记录乱世之事。感怀之余,杂念纷纷悲凄,令人心境更加宁静。 窃以为言者过于夸张,难道真的如此吗?及至我遭遇战乱之年,种种奇事尽皆发生。 却感觉杜甫之诗简略,十件事中不及其中三、四。请为杜甫之拾遗,再补充十之二。 有诗不忍全部删去,恐怕会遭人忌恨。初闻战鼓声声喧,人们避难如同试炼一般。 都说这是偶然之举,片刻之间便恢复了太平,岂知天意并未厌倦,烽火已经燃起。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语言风格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夏,指夏天;寒,指冬天;雨,指雨水;楚,泛指南方各地;忧,担心。这句诗是说,夏秋两季天气寒冷,没有下雨,这让人担忧楚国的百姓。译文:夏天寒冷,没有下雨,这让人担忧楚国的百姓。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江风,指长江上的风气;五月,夏季;飕飕,形容江上风声。这句诗意思是说,江上吹来的冷风
【注释】 尝胆:比喻忍苦耐劳。甘如饴:形容味美。壮哉:多么伟大啊!义声:正义之声。忠肝:忠于国家的心肠。天下安危:国家的存亡。闽山:指福建的武夷山。弹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用的一种玉器,借指封王。 【译文】 曾国荃准备以报仇为借口杀李秀成,曾国荃自感吃了苦茶也甘甜如饴。这是多么伟大啊,正义的声音是忠诚的心性发出的。天下的安危系于一人之手,你不必担心封疆之土贫瘠
清明前一日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垄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译文: 清明的前一天,正值战乱之时,我们不谈那明媚的晴天。 寒冷的天气使得容易举行寒食节,烽火频繁难以禁止烟火。 战场的花是为了鲜血而绽放,驿站的路是用杨柳来驱赶马鞭。 荒芜的墓地和关山隔离,谁能帮我寄送纸钱?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清明》诗之一。在这首诗中
【注释】 甲申:天干地支纪年,为宋徽宗大观四年。乱世民:战乱中百姓。蜉蝣即同类:比喻自己与百姓一样,都是战乱中的受害者或亡国奴。天道胡可避:天道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逃避一时之困苦而已。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宋徽宗宣和年间被金兵俘虏后写下的。当时他看到许多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内心充满了悲愤不平之情。诗中用“既为乱世民”、“蜉蝣即同类”,表明自己也成了战乱中的受害者,同那些受苦难的百姓一样
原文 诗句: 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诗句: -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讨论蔬菜美味的人,认为蔬菜应该清淡、清洁、芳香扑鼻和松软可口。 - 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不知道哪种食物是最美味的,能超过肉类美食的就是一个字——“鲜”。 - 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
十日汉阳客,一生黄鹤楼。 行踪犹阻滞,卧榻尚淹留。 词赋撄天忌,神仙怪梦游。 不知登眺日,何以慰双眸。
矩令霜严,看多士俯仰低回,群嚣尽息; 襟期月朗,喜此邦江山人物,一览无遗。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