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诗句:

  •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讨论蔬菜美味的人,认为蔬菜应该清淡、清洁、芳香扑鼻和松软可口。
  • 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不知道哪种食物是最美味的,能超过肉类美食的就是一个字——“鲜”。
  • 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只有山中的僧人和老农亲自种植园圃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城市里的人去卖菜赚钱的人无法享用。
  • 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但是其他种类的蔬菜食品,不管是城市里的还是山林里的,只要是家旁边有菜园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烹饪享用。
  • 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至于竹笋这个东西,一定只能在山林里生长,城市出产的虽然很鲜美,但终究只是竹笋的残余意义。
  • 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竹笋是这个素食中最上等的食物,羊肉和猪肉怎么能与之相比呢?但是把竹笋和肉一起烹饪,放在一个碗里,人们只吃竹笋而不吃肉,那就可以看出肉是鱼,而竹笋就像熊掌了。
  • 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在市场上买到的竹笋就是这样,更何况是在野外挖掘的竹笋呢?

译文:
关于竹笋的美味,有人认为竹笋应该清新、洁净、芳香诱人和松脆可口。然而,真正的美味在于一个字——“鲜”。《诗经》中提到“甘受和,白受采”,鲜味就是甘味的来源。真正懂得欣赏的人,只有那些在山林里耕作的农民和山中的僧人能够享受到这种独特的味道。城市中的人如果想要尝试的话,只能购买市场上出售的竹笋。而其他的蔬菜无论在哪里都能随时采摘并烹饪。竹笋更是其中最上等的食材,即使是羊肉和猪肉也不能与之相比。将竹笋和肉类一起烹饪后放入同一个碗里,人们只吃竹笋而不吃肉,就能看出肉就像鱼一样,而竹笋就像熊掌一样珍贵。如果从市场上购买到的竹笋是这样,那么在野外挖掘的竹笋又会是怎样的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竹笋独特口感的喜爱。作者强调了竹笋的独特之处——它不仅新鲜而且味道独一无二,可以与任何食物相媲美。同时,通过提到《诗经》中的表述,强调了竹子本身所具有的天然香味以及其作为食物带来的健康益处。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通过对竹笋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感,以及与世俗繁华相对的生活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