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籀
减字木兰花 泊刘家河,秋月方望,东涯西渚,云霞烂然,赋以纪胜(壬午) 山云似水。荇藻交横千万里。 海水如云。中有灵珠一点明。 水光无极。无数鸥鸿随处没。 云势奔流。似欲乘槎到十洲。 注释:山中的云雾好像流动的水一样,荇藻在水中交错纵横,形成了千万里的景色。海水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其中有一个明亮的“灵珠”。水面无边无际,无数的鸥鸟和大雁随着水波四处飘散。云势如同奔流的水流
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二是上元(壬午) 元宵好。是处灯花明绕。 一片笙歌吹未了。鸟啼鸡报晓。 席上青娥还小。树上春花还早。 莹月晶霜寒悄悄。东风吹百草。 注释: 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二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宵节,民间有赏月、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元宵好。是处灯花明绕。 一片笙歌吹未了。鸟啼鸡报晓。 席上青娥还小。树上春花还早。 莹月晶霜寒悄悄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谒金门·其一》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春始旦。日上小窗人倦。 缕结长生花锦烂。祝渠如所愿。 雪压竹枝常颤。白破梅花将绽。 光景园林全欲换。枝头春鸟唤。 注释: - 春始旦:春天的早晨。 - 日上小窗人倦:太阳刚刚升起,小窗户上的阳光让人感到疲倦。 - 缕结长生花锦烂:用细丝缠绕着花朵,使其呈现出美丽的花纹。 - 祝渠如所愿:祝愿它能够满足愿望。 - 雪压竹枝常颤
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七 伏日(壬午) 六月伏。乍雨晚凉新浴。竹几牙编声簌簌。细君归遗肉。 似水流光相促。似火流萤相扑。小帐烟轻人似玉。风鸣帘外竹。 注释: 1. 伏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农历的六月下旬到七月的上旬。 2. 乍雨:突然下雨。 3. 竹几: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小桌子。 4. 牙编:竹席。 5. 簌簌:形容声音细小而连续。 6. 细君:古代对年轻女子的称呼。 7.
卜算子 秋雨(壬午)积雨砚生花,壁润苔成字。 整夜悠扬整夜听,滴沥梧桐树。 永夜怯灯微,寒室香难炷。 勉强眠来梦不成,梦却知何处。 注释: 1. 积雨砚生花,壁润苔成字:雨水积在砚台上,砚台的花纹仿佛生长出来;墙壁上的苔藓也似乎变成了字迹。 2. 整夜悠扬整夜听,滴沥梧桐树:整夜都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仿佛能听到水滴落在梧桐树上的声音。 3. 永夜怯灯微,寒室香难炷:在漫长的夜晚里
注释: 三五夜:农历的十五日,也称作中秋月。 光静明河如泻:清澈的银河如水流般倾泻而下。 却笑双星秋却会:月亮与星星在秋天相聚,但却不会在一起。 万里光寒无罅:万里之内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此日秋晴无价:这个晴朗的秋日是无比珍贵的。 庭内葡萄行卷架:庭院内的葡萄藤被卷起来,准备用来遮阳。 宵清纨扇罢:夜晚已经过去,扇子被收起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中秋之夜的诗歌
【注释】: 上巳:古代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有祭祀、踏青、修禊的习俗,所以也叫“上巳节”。 译文: 春日的上巳节,溪边沙嘴上我与友人相约而行。 我想洗去心中的愁绪,却不知有多少忧愁涌上心头。 燕子在呢喃,仿佛在说着情话;芦叶翻飞,好像在翩翩起舞。 修禊兰亭,谁还能像当年那样举杯畅饮?茂密的林木、修长的竹子,真是美不胜收。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春天的上巳节,与朋友相约出游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李清照的《谒金门 春朝 其五 初夏(壬午)》。 全诗如下: 春又夏。秾绿淡红交卸。欲买春光难作价。柳金枝上挂。花到荼蘼将罢。笼簿春蚕将化。一夜殷红风雨叱。飘零兰共麝。 注释: - 春又夏:春天和夏天交替的季节。 - 秾绿淡红交卸:浓密的绿色和淡雅的红色交织在一起。 - 欲买春光难作价:想要买到春天的美好时光,却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 柳金枝上挂:柳树的枝条如同金色的柳枝一般
徐籀的《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其十三·除夕(壬午)》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此诗以“除夕”为题,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期盼团圆的情感。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1. 冬又尽:冬天已经过去,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 2. 梅报早春花信:梅花预告了早春的到来,象征着春天的消息。 3. 二十四番风始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立春时节,风开始变得强劲有力。 4. 青阳初布令:青阳是指春天的阳光
注释: 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八 七夕(壬午) 秋七七。共指双星今夕。 不断流萤池水碧。露花点点湿。 花底深深拜乞。小院年年独立。 空把鲛绡和泪织。支机一片石。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刘子翚的《谒金门·七夕》,是七夕节的应时之作,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的深情厚意,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孤独的心境。 每句都紧扣主题,层层深入。首句"秋七七",即农历七月七日,也是七夕节,用数字表示节日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