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
【注释】 - 战城南:指在城南打仗。 - 躞蹀青骊马:形容战马的蹄声轻快,像小步行走一样。 - 往战城南畿:指去往城南一带打仗。 - 五历鱼丽阵:五次参与鱼丽阵的战斗。 - 三入九重围:三次深入到重重包围之中。 - 名慑武安将:使武安郡的将军都感到恐惧。 - 血污秦王衣:鲜血染红秦王的衣服。 - 为君意气重:因为君王有高远的志向和豪迈的气概。 - 无功终不归:没有功劳就不能回来。 【译文】
``` 赠王桂阳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松树的生长和遭遇,寓意诗人自身的境遇与志向。首先提到的“松生数寸时”,描绘了松树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象征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奋斗。接着,“遂为草所没”则反映了在现实社会中,尽管有才华或理想,也可能被埋没或取代的无奈。 接下来的诗句,“未见笼云心
这首诗是一首咏梅诗,通过描写梅花独自飘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坚韧不屈、独立于寒冬中的赞美之情。 1. 梅花落:这是整首诗的主题,描述了梅花在冬季的严寒中独自飘落的情景。 2. 终冬十二月:指的是冬天的最后一个月,即腊月,这个时候天气非常寒冷。 3. 寒风西北吹:描绘的是凛冽的北风从西北方吹来,加强了冬天的寒冷氛围。 4. 独有梅花落:强调了梅花的与众不同,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
诗句解读及译文 第一句:“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 - 注释:昆吾溪,古代地名,可能与宝剑的来历有关。 - 赏析:此句直接点出宝剑的来源,为下文的详细描述打下基础。 第二句:“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 注释:照水和切泥,形容宝剑锋利无比,能够轻易切割物质。 - 赏析:通过比喻手法,强调了宝剑的锋利程度。 第三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 - 注释:锷边(剑刃的边缘)
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注释】: 1. 故鄣县:地名。在今安徽绩溪东南。 2. 干:横亘的意思。 3. 孤峰入汉:山中峰峦耸立直入汉阳。 4. 绿嶂:绿色山崖。 5.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归来的鸟儿,千万只翅膀一齐扑来。 6.
译文: 我上个月辞官休养,现在正在寻找山中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一座石门山,山峰苍劲挺拔,争奇斗艳。山顶云雾缭绕,深谷幽静,流水潺潺。蝉声和鹤唳交织在一起,水声和猿啼也相互呼应。这里的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真是人间仙境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辞去官职后,寻找山林间隐逸之地时写下的。首句“去月谢病”表明诗人已经告别了官场生活,开始寻求隐居生活。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所选择的隐居之地——石门山
【译文】 胡人入侵,剑锋锋利如芒,常持剑照眼光。 铁骑追击骁勇的敌虏,金马笼头征讨狡猾的羌族。 高秋八九月,胡地已是早风霜。 男儿不怕死,破胆与君尝。 注释: 1. 胡无人行:胡人入侵(胡无人),表示对胡人的反抗或抵抗。 2. 剑头利如芒:剑锋锋利如同芒刺,形容剑的锐利程度。 3. 恒持照眼光:常常握着剑对着眼睛看,形容时刻警惕,准备应对敌人。 4. 铁骑追骁虏:铁甲骑兵追击勇猛的敌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名为《答柳恽》。诗中描述了作者在清晨出发前往陇西,日暮时分飞驰于狐谷的情景。秋天的月亮照亮了层峦叠嶂的山峰,寒风扫过高大的树木。夜晚雾气侵湿衣襟,清晨的山海关催促着车轮前进。然而,作者即将离去,心中不禁感到茫然,只能空怀悲凉,满目皆是离别之情。 译文: 清晨我踏上陇西的土地,傍晚我在狐谷中飞驰。秋月照耀着层峦叠嶂的山峰,寒冷的北风吹过挺拔的古木
这首诗名为《山中杂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七言绝句。下面是逐句翻译、注释和赏析: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注释】:在山边可以看到升起的烟雾;竹子里能看见落下的太阳。 【赏析】:首句“山际见来烟”,通过“山际”这一地理概念,将诗人的视线引向远方的山峦,而“见来烟”则形象地描绘了山间薄雾弥漫的场景,给人以朦胧美的感受。第二句“竹中窥落日”,则是从竹丛中窥视到即将下山的太阳
这首诗是一篇描写山水美景的游记,诗人通过自己的游历体验,描绘了从富阳到桐庐之间自然景观的独特之处。诗中的“风烟俱净”,表达了作者对这片纯净天地的喜爱;“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则描绘出一幅幅如画的山水图景。 译文: 我乘着船顺流而下,任凭船儿随波逐流,任意东西漂泊。从富阳到桐庐,约一百里的距离内,有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这里的水都是碧绿的颜色,深至千丈,游鱼与细石,直视也无所碍。急流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