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长干行》。全诗如下: 发迹过长荡,识此平生始。 春流方漫衍,旷荡弥十里。 老葑蔽层云,敷芽青拟拟。 正如一明镜,剥蚀铜绣起。 西山欲临照,掩却螺髻美。 山亦拗怒去,南走太湖涘。 群势涌叠浪,争捷互排挤。 我恐先我去,挥手喝止止。 湖山四面好,转侧皆可喜。 此面正佳绝,扁舟载西子。 芳洲有隙地,肯卖脱紫绮。 移家非丹砂,所好在山水。 注释: - 发迹过长荡
【注释】 留客守岁:留住客人,一起守岁。 守除:除夕夜守旧岁辞旧迎新。 相将:相互。 作诗送岁君:为迎接新年而作诗。 餪(yǎn)岁:用食物招待年节。 莫嫌:别嫌我。 苦与:苦于。 岁留连:对新年的留恋。 明朝已隔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本恋岁华:本意是怀念春天的美好,但这里指思念年华。 亦惜明年又南北:也想念来年又要分别。 灯花:元宵节时,人们会放爆竹点灯,灯花即指燃着的蜡烛。 拂曙:拂晓
【注释】: 灞陵桥:古桥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当时通往长安的要道。 踪迹:指人或事物行踪,这里指作者一生的经历。 牖(yǒu):窗。 诗瓢:用来盛载诗歌的容器。 风骚:这里指文才风流,多指诗文。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词。词人以灞陵桥为题,借题发挥,写自己年老体衰,漂泊异乡的愁绪。全词用典贴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韵悠长。 上片起首三句,“闻道灞陵桥”四字,点明了词作的地点和背景。灞陵桥
南峰饯别文温州 先生移疾倦宦游,六年家居懒下楼。 分符到门不可阻,欲行尚为乡山留。 柈飧到处笋烂漫,馋腹自诧文湖州。 灵岩昨已纪胜集,南峰未肯饶清幽。 斜阳半岭溢人面,绿云夹树扶山兜。 村翁野衲亦追逐,半路出酒劝且酬。 禽声下上太守醉,直与欧老争遨头。 明朝雁荡洵奇美,但恐簿书山与雠。 不如抱被补一宿,别后岁月其如流。 注释: 1. "先生移疾":指的是诗人因为身体不适而辞去官职。 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如“铁面郎官扫秋雨,一夜秋声落人耳”,此句写陈侍御的画竹形象,以秋声喻画竹之音,表现画竹之妙;“楚歌声断碧云愁,招得湘灵来笔底”,此句写陈侍御的画竹意境,湘灵为画竹之境,言画竹之妙;“湘灵倒拔青鸾尾,翠袖拖风湿江水”此句写陈侍御的画竹神韵,用湘灵、青鸾、翠袖、风、江水等意象,描绘画竹的神韵
【注释】 留连:留恋,不忍离去。山中:指隐士所居的山林。薄暮:傍晚。返棹(zhào):回船。迟迟:缓慢貌。二三客:三两好友。层岑:层层叠起的山峰。转柁(tuó qiáo):舵柄。忽然:突然。西日:落日。常时:平时。兹焉:于是、就在这里。迂我心:使我心神不宁。行行:行走的样子。去远:离得远远的。滋深:越发浓重。丹青:指画笔和颜料。亦:也。弹:弹奏。丘中琴:指在山中的琴声。 【赏析】
太湖竹枝歌二首 其二 苏州南来是太湖,少见杨柳多桑株。 谁家女子在楼上,手揭红帘看打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诗人从远处走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宽广的太湖。湖水碧波荡漾,两岸杨柳婆娑,与湖中桑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杨柳不多,而桑树却是随处可见的。 诗人的目光落在了一位女子身上。她正站在楼上,手扶红帘,好奇地望向湖面,似乎在欣赏着湖中的鱼儿。这位女子穿着青裙,双髻如螺
【注释】 太湖竹枝歌:用竹枝词调写苏州一带的民歌,多描写民间风情。 长虹:彩虹,这里指桥身。 西来:从西边来的船只。 我家:作者自家的船。 落日:傍晚时分太阳下山的景象。 水如镜:水面像镜子一般平静。 照见人影在波中:夕阳西下时,船上的影子倒映在湖面上。 【赏析】 吴江县(今属江苏)有一座长桥,名“虹桥”。诗题中的“太湖”是指吴淞江,即吴江县境内的太湖,与苏州相邻。诗人乘船沿运河东流,行至无锡
江南思 落日川光暗,回塘鼓旋楫。 风吹绿鬟影,相将乱荷叶。 放声歌采莲,何人知是妾。 译文: 夕阳西下,江边景色显得阴暗,回塘上船儿荡起涟漪。 微风拂过,吹起女子的发髻,翠绿色的长发随风飘扬。 女子欢快地唱着采莲歌,可是又有谁会知道她的心事呢? 注释: 1. 落日、川光暗:指夕阳西下,天色渐渐昏暗。 2. 回塘:指曲折的水塘,泛指池塘或湖面。 3. 鼓旋楫:船桨被用来击鼓,形容划船的动作。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花开落去流水春,草生雨中唤愁心。 独自垂帘日暮坐,晴光照亮山峦开。 注释与赏析: - 花落水流春去,草生雨唤愁来。: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花朵凋零,流水潺潺,似乎在预示着春天的逝去。同时,“草生”和“雨唤愁来”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感伤之情。 - 一日垂帘独坐,晚晴方为山开。:描述了诗人独自坐在室内,欣赏着窗外的自然美景。当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时,山峦仿佛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