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注释: 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 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这是说,少说话可以体现尊贵,多写作可以体现富有,这是对士人而言的。 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 载清名以当车,意思是用清白的名声去驾车,比喻以高尚道德修养为人生导向。 咀英华以当肉,意思是咀嚼着优美的文辞如同吃肉一样,比喻以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心灵。 赏析: 这首诗是《集峭篇》中的一首
【译文】 荷叶上的雨滴,榆钱儿,都像飞来的青蚨;柔嫩的玉石般的温香,观想一下就能变成骷髅。 【注释】 荷钱:荷花上的水珠。 榆荚:指榆树的种子壳。 青蚨:古代传说中一种钱币形状的虫,以铜为质,青色,故称。此处比喻雨点。 柔玉:柔软的玉石。形容荷花的娇嫩。 温香:香气。 白骨:佛教语,指修行得道后所得到的解脱。这里泛指死亡。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写雨时,巧妙地将“榆荚”写成了“青蚨”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 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释义:树枝上的树叶即将落下,但依然留恋着树枝不肯离去;檐前的野鸟,只有在死去后才能脱离笼子的束缚。人生在世,真是可怜啊! 注释: 1. 枝头秋叶:树枝上即将飘落的秋叶。 2. 檐前野鸟:屋檐下的野鸟。 3. 离笼:离开鸟笼。 4. 处世:在世为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树枝上的秋叶和檐前的野鸟来表达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注释: 1. 舌存,常见齿亡。比喻舌头还在,牙齿却已经掉光了。 2. 刚强,终不胜柔弱。指强硬的不能胜过柔软的。 3. 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及乎圆融。指的是房屋腐朽,但听不到门轴蛀虫的声音;只看到偏执,怎么能到达圆融的境地呢? 赏析: 这首诗是《集峭篇》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舌存”和“齿亡”、“刚强”和“柔弱”、“户朽”和“枢蠹”、“偏执”和“圆融”等事物的形象比较
注释:身居高位却有隐居山林的志趣;处在朝廷之中却常怀治国安邦的抱负。 译文:身居高位却有隐居山林的志趣;处在朝廷之中却常怀治国安邦的抱负。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官在位时,心中依然怀揣着隐逸的情怀的形象。诗人通过对比和反衬,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以下是对《集峭篇 · 六》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诗句翻译: - 圣贤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气,托之风雷。:圣贤的隐秘之心寄托在日月之上,自然界的不平之气借助风雷来宣泄。 2. 译文详解: - 圣贤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气,托之风雷。:这里表达了圣贤的深藏不露和自然界的动荡不安都通过象征性的元素——日月与风雷来表达。日月代表了圣贤的光明与智慧
《集峭篇》 · 一五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注释: - “达人”指有见识的人,“撒手悬崖”比喻放弃高远的目标或理想,“俗子”指平庸无见识之人,“沉身”形容生活陷入困境或苦难之中的境遇。“苦海”常用来形容人世间的苦难和烦恼。 - 这首诗通过对比有志之士与平庸之流的不同选择与境遇,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思考。诗人鼓励人们追求高远的理想和目标,避免因贪图安逸而沉沦于世俗的困扰中
集峭篇·一七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注释: 1. 士人:指有才能、有志向的人。 2. 百折不回:形容意志坚定,不受任何挫折。 3. 真心:真诚的心。 4. 万变不穷:形容变化多端,无穷无尽。 译文: 士人们拥有坚定不移的真诚之心,因此能够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才能。 赏析: 《集峭篇·一七》是明代陈继儒创作的散文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天下皆妇人的景象
注释:才智英明敏捷的人,应该以学问来抑制他的浮躁;性格刚强激昂的人,应以其道德品质来纠正他偏颇的行为。 赏析: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往往受其才华的驱使,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以理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避免因过度的才华而引发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去影响他人,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古诗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与要求相符的诗句即可。“穷通之境未遭”,意思是:穷通之境界还未降临; “主持之局已定”,意思是:主宰命运的时局已经确定; “老病之势未催”,意思是:衰老的疾病尚未到来; “生死之关先破”,意思是:生死关头已经被突破; “求之今人,谁堪语此”,意思是:询问当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