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准
【注释】 客:指客人; 夏口西:指湖北黄州的西面,即赤壁矶一带; 武昌东:指湖北武昌的东面,即黄州府所在地。这里借喻诗人居住的地方; 周郎:周瑜,三国时孙吴名将; 苏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两游:两次游览。这里指作者在黄州和苏轼的赤壁游览的经历。 【译文】 您到黄州,或从夏口向西来,到武昌向东去; 大自然造就了赤壁,只为纪念周瑜当年在赤壁大败曹操的一场战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去理解。同时,还应注意诗歌中的一些重要意象,这些意象往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础,是诗歌内容的重要部分。 “谁又将此楼一拳打破”的意思是:是谁将黄鹤楼一拳打碎,再破再修,今而后长吹玉笛。“谁又”,疑问词,表示反诘的语气。“黄鹤楼”,即武昌的古黄鹤楼
【注释】 赤壁联: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在黄州城外赤壁矶上题写七言律诗。赤壁即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南的赤鼻矶。曹瞒:指曹操,字孟德,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被封为魏王。苏子:即苏轼(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 【赏析】 此诗是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因被贬谪而心情郁闷,于是借赤壁之游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第一句说周瑜为何来到黄州。周瑜是东吴的名将
这首诗的翻译是:“学习法律书籍害怕刑罚,学习战争书籍害怕士兵,但学习儒家书籍对军事和刑罚都不害怕;耕种尧帝治理下的田地忧虑洪水,耕种商汤治理下的田地忧虑干旱,但耕种内心世界(如:思想、道德等)的田地却能无畏水旱。” 关键词解释: - 律书:法律书籍。 - 战书:战争书籍。 - 儒书:儒家书籍,儒家思想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 耕尧田忧水
【注释】 繄(yī):发语词,无义。 卖风流:耍风流,指勾引男子。 粉黛:搽在脸上的白粉,用以化妆。也泛指妇女的脂粉。 索命:求取生命。 髑髅(dúlóu):指人死后的头骨。 【赏析】 这首小令,是一首自述诗。作者假托城隍庙中女无常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繄予岂卖风流”,这是说:“我哪里会去卖弄风流呢?”言外之意就是“我决不去勾引男人”。 “要装些粉黛迷人,方能索命。”这句说的是
【注释】 客舍:旅店。联:对子。 年年难过年年过:指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无论多少,终归是过。 处处非家处处家:无论身在何处,总能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诗的前两句说人生路上难免有坎坎坷坷的磨难,可是只要勇敢地走过去,总会过去的。后两句则说,无论身处何地,总能找个地方落脚,这是多么的惬意啊! 前两句似乎有些悲观,但仔细品味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注释】黄鹤楼:名胜古迹,位于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长街。题诗:写诗。一拳:比喻用力极大,打破。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题壁诗。诗人用“一拳打破”的夸张手法,表达了对黄鹤楼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特点。 “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意思是说:谁能把这座黄鹤楼一拳打破?我就在楼上大胆地写下了自己的诗作。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黄鹤楼的喜爱和向往
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非家处处家。
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 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樵。
繄予岂卖风流,要装些粉黛迷人,方能索命; 到此顿空色相,早知道髑髅是我,何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