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
【注释】 幽梦影 · 卷三 · 六十七 镜与水之影,所受者也;日与灯之影,所施者也。月之有影,则在天者为受,而在地者为施也。 【赏析】 本诗是一首哲理性很强的小品。诗人用“镜”与“水”,“日与灯”的对比,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对待的关系,并从自然现象中引申出道理,以警醒人们不要自高自大、狂妄自大。 诗的前三句,作者把镜子和水的倒影,太阳和灯火的反射比作是接受和给予作用的主体。这两句看似平常
《幽梦影·卷三·六十九》原文: 文人每好鄙薄富人,然于诗文之佳者,又往往以金玉、珠玑、锦绣誉之,则又何也? 译文: 文人常常看不起富人,但在诗文方面优秀的,却又经常称赞他们拥有金玉、珍珠和锦绣等宝物。 注释: 1. 鄙薄(bǐ):轻视 2. 金玉(yù):指金子和玉石(泛指贵重的宝物) 3. 珠玑(jī):指珍珠 4. 锦绣:指精美的丝绸织品,常比喻美好的文辞或事物。 赏析:
注释:乡居时,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度过美好的时光。那些只能分辨五谷和预测天气的农夫樵夫,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厌烦。然而在朋友中,以擅长诗词的人为第一,善于谈吐的人为第二,擅长绘画的人为第三,能唱歌的人为第四,懂得酒宴礼仪的人为第五等。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就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那些只知道分辨五谷、预测天气的农夫樵夫来说
幽梦影 · 卷三 · 六十三 佛氏云:「日月在须弥山腰。」果尔,则日月必是绕山横行而后可,苟有升有降,必为山巅所碍矣。又云:「地上有阿耨达池,其水四出,流入诸印度。」又云:「地轮之下为水轮,水轮之下为风轮,风轮之下为空轮。」余谓此皆喻言人身也,须弥山喻人首,日月喻两目,池水四出喻血脉流动,地轮喻此身,水为便溺,风为泄气,此下则无物矣。 注释: - 日月在须弥山腰
幽梦影 · 卷三 · 六十八 水之为声有四:有瀑布声,有流泉声,有滩声,有沟浍声。风之为声有三:有松涛声,有秋叶声,有波浪声。雨之为声有二:有梧叶荷叶上声,有承檐溜竹筩中声。 注释: 1. 瀑布声:瀑布从高处跌落,声音如同雷鸣。 2. 流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如同潺潺的水声。 3. 滩声:水流在石头上的撞击声,如同击石的声音。 4. 沟浍声:河流或小溪的声音,如同低吟的歌声。 5. 松涛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动物、植物为对象,分别指出它们与儒、仙、释三教的关系。诗人在这首诗中,借对各种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从而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第一段: 幽梦影中有卷三,是作者自序的一篇短文。这里写的是“蛟龙麟凤之属,近于儒者也”,意思是说,龙和麒麟这样的动物,接近儒家思想,具有儒者的风范。 第二段: 接着又写道:“猿狐鹤鹿之属
注释: 幽梦影 · 卷三 · 七十:《幽梦影》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创作的散文集。卷三中收录了《七十》、《六十》、《五十》、《四十》四篇散文,此文为其中第四十篇。“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能够悠闲地处理世间事务的人,才能真正地忙碌于世间事务。 译文: 只有那些能够悠闲地处理世间事务的人,才能真正地忙碌于世间事务。 赏析: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朋友。 注释:居住在城市里,应当把书画当作山水,把盆景当作园林,把书籍当作朋友。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诗人找到了一种寄托情感和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书画、盆景和书籍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是一种超脱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
注释: 1. 偶得句:偶然得到一个好句子。 2. 亦殊可喜:也特别令人高兴。 3. 惜无佳对:可惜没有好的配对。 4. 遂未成诗:因此没有完成这首诗。 5. 其一为「枯叶带虫飞」:这是其中的第一个句子,意为枯黄的叶子上带着小虫子飞舞。 6. 其一为「乡月大于城」:这是其中的第二个句子,意为乡村中的月亮比城市里的月亮还要大。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偶然之间得到的一个句子,虽然特别令他感到高兴
【注释】 幽梦影 · 卷三 · 五十二 古人四声俱备,如「六」「国」二字,皆入声也。今梨园演《苏秦剧》,必读「六」为溜,读「国」为鬼,从无读入声者。然考之《诗经》,如「良马六之」,「无衣六兮」之类,皆不与去声协,而协祝、告、燠。「国」字皆不与上声协,而协入、陌、质韵。则是古人似亦有入声,未必尽读「六」为溜,读「国」为鬼也。 译文 古人的四声都具备,像“六”和“国”这两个字,都属于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