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
诗句释义: 微风吹霜气,寒影明前除。 - 微风: 形容天气的凉爽程度。 - 霜气: 秋天常见的自然现象,空气中含有的冰晶。 - 寒影: 霜气给人的感觉是冷冽、刺骨的。 - 前除: 可能是“之前”或“前面”,这里指门前或者前面。 落日未能别,萧萧林木虚。 - 落日: 夕阳西下的景象。 - 未别: 未能告别,可能是因为天色已晚,不便告别。 - 萧萧: 形容风声,树木在微风中摇曳的样子。 -
诗句释义 1 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 此句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前往他处的情感,同时用“琴”作为象征,表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2. 岂惟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 这里强调了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也能享受到心灵的平静。 3.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 描述了作者早晨离开山口返回时的听觉感受,清朗的声音让人心情愉悦。 4.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 - 通过比喻,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注释】 闲斋:指病中居室。卧病:卧在床上,不能起床。旬时:十天,这里指病后时间。阴霖:久雨。 结阴霖:久雨连绵不止。帘外:指窗外。初白日:刚露出白天的阳光。清:清洁,洁净。病容:因病而面容憔悴的样子。心魂:内心。畏虚室:恐惧空虚的房子。 闲梅:闲花,指梅花(梅有“傲骨”之称)。照前户:映照着窗户前。明镜:明亮的镜子,借指人的面孔。悲旧质:因岁月流逝而容颜衰老(旧质指年迈之人的面容)。同袍:同伴
【注释】 翩翩:飞行的样子。 使:使者,信使。 太原卒:指驻守在太原的士卒。 刀头怨明月:指士卒们因战事而身受创伤,怨天恨地。 塞云随阵落:塞上的乌云随着战阵的退却而消散。 寒日傍城没:傍晚时分,太阳渐渐隐没在城墙之外。 城下有寡妻:在城下的是一个寡妇。 【赏析】 《塞上曲·其一》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戍妇悲怨生活画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一部分,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江上琴兴 - 注释:“在江上弹奏音乐的兴致。” - 译文:我在江边弹起了琴,心情愉悦。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 注释:“我在江上用玉制的琴弹奏,琴声清澈,心也变得纯净。” - 译文:我坐在江边,拿起玉琴弹奏,琴声清冽
诗句翻译与赏析: 白湖寺后溪宿云门 在白湖寺后面的小溪上搭建了帐篷住宿,云门山的景色一览无余。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 夕阳下的山清水秀,潺潺的水流声仿佛在低吟。 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 雨后的蒲草长出了新芽,水面上的花朵映照着窗户。 溪中日已没,归鸟多为双。 太阳已经落到河面,归巢的鸟儿很多成双结对。 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 杉树和松树引领着一条笔直的道路,走出山谷面对着前面的湖泊。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注释: 1.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湖边所见到的景象:一位老人在矶头上垂钓,湖水中的桃花随波逐流。 2. “戏题湖上”表明这是一首即兴之作,诗人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对湖景进行了描绘。 3. “湖上老人”、“湖里桃花”是诗中的主体形象,通过这两个元素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4. “竹竿袅袅波无际”形容了垂钓时竹竿随风摇曳的情景
【注释】 吴故宫:吴王夫差的宫殿。 越女歌:越地的歌谣。 长君且听:长久倾听,表示赞美。 芙蓉香满水边城: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岂知一日终非主:哪知道有一天会落得亡国的命运。 犹自如今有怨声:仍然还有怨恨的声音。 【赏析】 《吴故宫》是一首七绝诗。诗人借吴故宫的典故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首句“越女歌长君且听”,用越女唱的一首歌来歌颂吴王夫差。这歌中充满了赞美和希望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代表和平友好与诚意。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表达对家乡的依恋。望帝乡: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不愿离开的情感。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曾来汉朝朝聘后放弃王位,对汉称臣,象征和平与尊重。不称王:表明不再进行争霸战争,而是选择以和为贵。 天涯:表示距离遥远或空间广阔,无征战意味着远离战乱。静处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注释与赏析: 1. 北海阴风动地来:这句描绘了寒风的猛烈和气势之广。北海地区地处寒冷地带,这里的阴风往往带来刺骨的寒意,其势能足以撼动大地。 2. 明君祠上望龙堆:在诗人眼中,这位英明的君王仿佛是沙漠中的守护者,他的存在使这片荒凉之地变得有了希望。 3. 髑髅皆是长城卒:这里用骷髅比喻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