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
中元节去谒陵墓,遇雨二十首 其七谏议新祠在,词林旧馆开。 清风随客至,飞雨隔峰来。 吊古怀唐策,登高羡楚才。 同游不共宿,吟望转悠哉。 注释: 中元节:中国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鬼节、施食节等。 谏议:官名,负责向皇帝进言规劝。 祠:指庙宇。 词林:词学或文选的别称。 吊古:凭吊古代的事迹。 唐策:唐代的谋略。 楚才:楚国的才能。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参加中元节祭祀时所创作的
【注释】: 候谒长陵夜,伭宫閟不开。 候谒长陵:守候拜谒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伭宫:指皇宫。 宫閟开:皇宫的大门打开,可以进去拜谒。 雨鸣松淅沥:雨声淅沥如同松涛声。 山拥殿崔嵬:山峰环绕着高高的宫殿。崔嵬:高大的样子。 藉草衣全涴:把草席当衣服穿,全身都被弄脏了。 临厓意欲颓:站在悬崖边上,身体想要倒下。 灵旂恐沾湿,瞻送屡徘徊:担心灵旗被雨水淋湿,多次徘徊在门外不肯离去。 【译文】:
【注释】 山云元易雨:山中云雾变幻莫测,容易下雨。 乍远忽疑近:突然之间好像离得远了。 自昏还彻明:从黑暗中又渐渐明亮起来。 漏移茅宇湿:屋漏水,把茅草屋顶也打湿了。 凉觉布衾轻:感觉到冷,觉得被单子都变得轻薄了。 预想登山路,崎岖未可行:预先想到要登山,山路崎岖,恐怕不能行。 【赏析】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是唐代诗人韩翃的组诗作品。此诗描写山中云雾的变幻、天气的变化和山中道路的曲折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 其十》是明代诗人李东阳的作品。下面将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内容: - 首联:“紫盖郁葱葱,园陵御气中。” - 注释:紫盖山郁郁葱葱,园陵位于此处,仿佛能感应到天地之气。 - 赏析:这一句通过描绘紫盖山的郁郁葱葱和园陵的神秘位置,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 颔联:“鼎湖龙作雨,金粟鸟呼风。” - 注释:鼎湖山有如龙般的神物降雨,金粟山上的鸟呼唤风。 - 赏析
【注释】 野步凭虚迥,冈行出险迟。 水深曾渡处,云暗欲归时。 吏仆真怜汝,行藏合问谁。 我生疏散甚,聊此共驱驰。 【赏析】 这是一首在中元节谒陵遇雨的诗,诗人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写自己和随从在山冈上行走,遇到大雨的情状,以及自己的感受,表现了诗人与百姓同甘苦、共命运的思想情怀。全诗语言朴素流畅,不事雕琢,却有浑朴之致,体现了杜甫“语必已出而后工”的特点。 首联两句写诗人于中元节日登山谒陵时
注释: 1. 莫道山城远,出城方入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我们住的山城很远,出了山城才刚刚进入山中。 2. 过冈泥滑滑,历涧水潺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过的山冈泥泞滑滑,经过的山涧水流潺潺。 3. 旅客起常早,仆夫行苦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旅行的客人常常很早就起床,而仆人则非常辛苦艰难。 4. 神宫在天上,高处若为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神宫在天上,高高的山顶仿佛是一道难以攀登的障碍。
【注释】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民间有祭祀先祖的习俗。谒陵:祭拜陵寝。雨:降雨。水急人争渡:河水急流,人们纷纷争着过河。舟轻不受装:船轻,载不了太多东西。车徒:指车辆和行人。南北限:指道路的南北界限。篙楫:撑船用的竹竿。尺地:指土地。悲鱼葬:悲叹鱼儿被淹死。高云羡鸟翔:羡慕鸟儿飞翔在高高的云朵之上。独惭樗(chū)朽质:独自惭愧自己像朽木一样无用。樗:一种树名。难作济川梁:难以成为桥梁
【注释】 兀兀:孤独貌。中流:水中,泛指江海之中。津:渡口。岸无:水岸没有。牵䌫力:拉船的绳索。波有:波浪中有。缒(diào)舟人:用绳子拴住船的人。自保:自己保持。中孚信:内心的诚信。既济:指渡过河流,达到目的地。回洲:水流回转的地方,即渡口。若相迓(yà):好像在欢迎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元节谒陵途中遇雨而作,表达了诗人在险阻的环境中仍然坚持信念,不因困难而放弃的坚定信念
注释: 四顾惟一水,此身能几何。 野行多积潦,川涉更惊波。 直恐山根断,真疑地轴颇。 小臣奔走职,筋力任消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中元节谒陵遇雨的所见所感的记录。 第一句“四顾惟一水”,意思是四周只有一条清澈的小溪,这让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第二句“此身能几何”,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慨和无奈。第三、四句描述了在野外行走时遇到的积水和湍急的波浪,这些自然景象让作者感到惊恐不安
注释:雨灯忽明忽灭,人们深夜的交谈声低沉而沉重。 想要前往墓地却愁无路可行,山高水急让人望而却步。 命途微薄如同一线,戒心重重又岂是千金所能比拟? 我实在思念着家乡,同时怀念着朝廷。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中元节谒陵时,因大雨而无法前往的无奈和对家乡及朝廷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写雨灯、夜谈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深沉的氛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