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
【诗句释义】 三阳:指冬至、小寒和大寒,这三个节气都偏胜于冬季。七日: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这六个节令最为灵秀。 行庆:行赏庆祝之意,传芳:传播美好的名声,蚁:蚂蚁,这里比喻众人。升高缀彩人:登上高台缀上五彩缤纷的装饰品,这里指的是皇帝。 阶前蓂候月:阶前的蓂子(一种植物种子)预示了月份,楼上雪惊春:楼上的积雪惊醒了春天,惊春,即春天的到来。 衔天造:意指上天创造或安排的意思
甘露 月宇临丹地,云窗网碧纱。御筵陈桂醑,天酒酌榴花。 水向浮桥直,城连禁苑斜。承恩恣欢赏,归路满烟霞。 译文: 月光照耀着丹砂之地,云窗上悬挂着碧纱帐。御筵摆满了桂花美酒,天上的酒液被舀在了榴花杯中。水流直接通向浮桥,城墙连接着皇家园林。享受着皇恩,尽情游玩赏景,返回的路上弥漫着烟雾和彩霞。 注释: 1. 月宇临丹地:月光照耀着丹砂之地,即丹霞山。丹霞山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其奇峰怪石
诗句释义与赏析如下: “三乘归净域”意味着三位高僧(沙门)乘坐的三辆车都返回到了净化的地方,这可能指的是佛教的净土宗,强调心灵的纯净和解脱。这里的“净域”通常指一个理想的、清净的世界,是佛教徒向往的精神归宿。 “万骑饯通庄”描绘了成千上万的骑兵在通往通庄的路上为三位高僧饯行,表达了人们对他们回归的热烈欢迎和尊重。这里的“万骑”不仅形容了人数之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和庄严性。
注释 1.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这是一首奉和(模仿、追随)的作品,用来表达对金城公主远嫁西蕃的敬意和祝贺。 2. 汉帝抚戎臣: 汉帝指汉朝皇帝,抚表示安抚、关怀,戎臣即边疆的将士,这里泛指所有为国效力的人。 3. 丝言命锦轮: 丝言指用丝绸编织的话语,命锦轮是指用锦绣装饰的车轮,象征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4. 还将弄机女: 将指的是携带或运送,弄机即织布或纺线的女子
闰节开重九,真游下大千。 闰九月九日,庆祝重阳节,这是一次真正的出游。 花寒仍荐菊,座晚更披莲。 尽管天气寒冷,但仍然要献菊;夜晚更加凉爽,需要披上莲花。 刹凤回雕辇,帆虹间彩旃。 凤头龙尾的雕辇在寺庙中来回转动,彩色旗帜在波浪和彩虹之间飘扬。 还将西梵曲,助入南薰弦。 将西方的佛教音乐带到南国,帮助演奏南方的乐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闰九月九日这天游览总持寺的场景。诗人首先描述了重阳节的氛围
【解析】 这是一首应制诗,应制诗是皇帝所命而作的诗。“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就是皇上在春天时去芙蓉园参加宴会的应制诗。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二月间。当时诗人正任左拾遗,与常建、钱起并称“三杰”。从题干“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可看出,此诗当为皇帝在芙蓉园举行春游时的应制之作,应和《唐音癸签》卷四引顾敻语:“唐人唱和,多有应制者。”此诗就是应皇帝之命所作的春游应制诗。 “年光竹里遍
《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句释义: 1. 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 注释:我早就听闻春天即将到来,于是剪下彩纸学习春天的样子。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兴奋之情,通过剪彩的方式模仿春天的景色,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 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注释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神龙见象日,仙凤养雏年。 - 注释:此句意指在神龙出现的日子(比喻为吉祥的预兆),如同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养育幼小的雏鸟一般珍贵和宝贵。 - 赏析:通过“神龙”与“仙凤”的比喻,表达了对公主降生这一重大时刻的美好祝愿及期待她的未来像神话中的神圣生物一样非凡。 2. 大火乘天正,明珠对月圆。 - 注释:大火指的是日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明月则代表清纯无瑕的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重点考核炼字、手法和内容的分析。解答此题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句大意,然后逐句分析,注意答题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1) 第一句“瑞塔千寻起”,意思是高耸入云的慈恩寺塔,层层叠叠,直冲云霄,用“千寻”形容其高大,突出塔之宏伟。 (2) 第二句“仙舆九日来”,意思是皇帝的车驾从天而降
【注释】 侍宴:指陪侍宴会,也泛指侍奉君主。长宁公主:唐朝名门望族之女,武后时曾封为镇国公主,开元时又改封为长宁公主。东庄:公主的住宅。应制:应诏之作,即应皇帝的命而作。别业:别墅。青甸:青色的草地,这里指青甸山。鸣銮:指车马声。降紫霄:指从天边下降到云霄之中。集:会集,聚集。仙管:仙乐。凤皇:凤凰。调:乐曲,这里指凤凰曲。树接南山近:树木与南山相接。南:指南方。树接:指树木与山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