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部·麋 解析药用价值与应用 1. 气味 - 甘、热、无毒 - 补虚损,生精血 - 去风温,壮筋骨 2. 主治 - 补虚损,生精血 - 去风温,壮筋骨 3. 方剂介绍 - 二至丸 - 麋角丸 4. 身体衰病 - 血脉枯槁,肌肤松薄 - 筋骨痿弱,饮食不思 - 扑枯发落,眼昏唇燥 5. 药材制备 - 鹿角削细,加真酥一两,酒一升,慢火炒干 - 麋角削细,加真酥二两、米醋一升,慢火炒干 6
这首诗描述了《本草纲目》中的兽部内容,主要涉及到了猪獾的相关信息。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解释: - 诗的第一句是“释名”,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即解释猪獾这个名字的含义。 - 第二句“气味”描述了猪獾肉的味道,包括甘、酸、平、无毒。 - 第三句“主治”列出了猪獾肉可以治疗的疾病和症状,如久患水胀(指因长期水肿导致的腹胀)以及咳逆劳热,上气虚乏等。 - 最后一句“用猪獾骨研为末,每服三合,酒送下
《本草纲目》·兽部·鹿 释名 鹿,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称呼。其中,“斑龙”是对其最为形象的描述,意指其身上斑点如龙鳞般分布。 气味 - 鹿茸:味甘、温,无毒。 - 角:味咸、温,无毒。 - 白胶(鹿用胶):味甘、平,无毒。 主治 1. 盗汗遗精 - 使用鹿角霜二两,生龙骨(炒)、牡蛎(煅)各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盐汤送下。 2. 虚损尿血 -
诗句: 腰膝疼痛。用鹿茸涂酥,炙紫,研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 译文: 腰膝疼痛。使用鹿茸涂抹在油脂中,烤至紫色,将其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约10克),用酒送服。 关键词注释: 1. 腰膝疼痛 - 指的是腰部和膝盖疼痛的症状。 2. 鹿茸 - 鹿科动物的角,具有滋补强壮作用。 3. 涂酥 - 将药物涂抹于油脂中,增加药物的溶解性。 4. 炙紫 - 用火烤使药物变色,增强药效。 5. 研为末
诗句 ```plaintext 气味脂(熊白):甘、微寒、无毒。胆:苦、寒、无毒。 主治脂(熊白):令发长黑。用熊脂、蔓荆子末,等分和匀,调醋泖搽。白秃头癣。用熊脂敷涂。治风。补虚损。用熊脂和酒炼服。胆:赤目障翳。用熊胆少许化开,加冰片一、二片,点眼,有奇效。如发痒或流泪,可加极少量的生姜粉。多年痔疮。用熊胆涂之,有特效。他方不及。蛔虫病(引起心痛)。用熊胆如大豆大一块,和水服下,极效
本草纲目·兽部·虎 筋骨急痛。用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服后稍卧,汗出为效。切忌热服,有害牙齿。不宜给小儿服,以免曩牙齿发育。 解析:这段描述的是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因筋骨疼痛所引起的疾病。使用的材料包括虎骨和通草,方法是将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煮成汁液,然后空腹服用半升。这种治疗方法的目的是让患者躺下休息,并让身体出汗以排出体内毒素,从而缓解疼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不适合儿童使用
诗句: ``` 释名似。 气味犀角:苦、酸、咸、寒、无毒。 主治吐血不止。用鹅肝或鸭肝、犀角、生桔梗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小儿惊(嚼舌,翻眼,不知人事)。用犀角磨水取浓汁服下,立效。服犀角末亦可。 消毒解热。用生犀角尖,磨水取浓汁,频频饮服。 下痢鲜血。用犀角、地榆、生地黄各一两,共研为末,加蜜炼丸,如弹子大。每取一丸,加水一升,煎至五保,去渣,温服。 附方犀牛是世界上稀有的动物
野猪的气味:肉部甘、平、无毒。 主治功能:肉部可治癫,补肌肤,益五脏,令人虚肥,不发风虚气。 注释: - 气味:描述了野猪肉的口感和味道特点,指出它既不是甜也不是咸,而是“甘”味,性质平和且无毒。这种描述有助于人们通过嗅觉来感知猪肉的原始风味。 - 主治:详细列出了野猪肉的各种用途,包括治疗癫痫、补充皮肤营养、增强脏腑功能以及促进身体肥胖等,这些功效反映了古人对猪肉药用价值的认识。 赏析:
诗句:“九尾羊。” 注释:这是对羚羊的一种俗称,“九尾”可能是对其尾部特征的比喻。 译文:九尾羊是羚羊的别称。 赏析:这句诗简洁明了地指出了羚羊的另一种称呼,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羚羊的初步认识。 ```plaintext 诗句:气味。 注释:描述羚羊角的气味特点。 译文:羚羊角的味道是咸、寒、无毒。 赏析:这里简要描绘了羚羊角的感官属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羚羊角的独特之处。 ```
``` 狗宝,气味甘、咸、平,有小毒。主治噎食病(数月不愈)。用狗宝研为末,每取一争,加威灵仙二两、盐二钱,共捣如泥,再加浆水一杯搅匀,去渣饮服。一天服二次。不过三日可愈。愈后服补剂。痈疽发背,壮热烦渴。用狗宝一两,腊月黑狗胆、腊月鲤鱼胆各一枚,蟾酥二钱,蜈蚣(炙)七条,硇砂、乳香、没药、轻粉、雄黄、乌金石一钱,粉霜三钱,麝香一分,共研为末,以人乳一合,黄蜡三钱,和各药熬膏做成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