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干
【注释】 不觉年华似箭流,朝看春色暮逢秋:不知不觉中,年华如箭,早晨看着鲜花,傍晚看到落叶。 正嗟新冢垂青草,便见故交梳白头:正在哀悼新死者的坟墓上有青草长出来,就看见老朋友的头发已变白了。 虽道了然皆是梦,应还达者即无愁:虽然知道这一切都是一场空幻,但达理之人不会有忧愁。 破除生死须齐物,谁向穹苍问事由:只有超脱生死的人能齐同万物,有谁还能向苍天质问事情的原委呢? 【赏析】 《感时三首》
诗句释义 1 世途扰扰复憧憧 - 这是一句描述世界局势或生活状态的诗,意为世间的纷扰与不安。 2. 真恐华夷事亦同 - 这里“华夷”指的是中华与周边少数民族,诗人担心国内外事务的处理方式相似。 3. 岁月自消寒暑内 - 这一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无论在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 4. 荣枯尽在是非中 - 这里的“荣”和“枯”指成功和失败
我们将这首诗的原文、译文以及注释整理如下: 原文: 牡丹 不逢盛暑不冲寒,种子成丛用法难。 醉眼若为抛去得,狂心更拟折来看。 凌霜烈火吹无艳,裛露阴霞晒不干。 莫道娇红怕风雨,经时犹自未凋残。 译文: 牡丹 不遇盛夏严寒,种子成丛难以使用。 醉酒后我如何能抛弃,想要折下它细细品味。 在霜冻中烈火般燃烧,却依然鲜艳毫不凋零。 别以为娇艳花朵怕风雨,经过长久仍然不枯萎。 注释: -
【注释】: 都缘:因为。振皇州:惊动了皇州,即洛阳。中条山: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急徵:紧急征召。凤沼:指汉文帝时魏汲黯的封地。汉文帝欲任汲黯为丞相,因汲黯辞谢,说“陛下用臣则臣,不用臣则臣无以复事”,遂作《让官表》留中,帝乃拜之为九卿。后来汲黯称病告归乡里,皇帝闻之,亲自驾幸其宅,汲黯叩头谢恩。见《史记·汲郑列传》。内宴:指汉成帝刘骜所设的宴席。 锵金五字,引据《后汉书·张衡传》
【注释】 贼:指叛贼。刘将军:指刘裕,字公雄,晋宋间人。起事于晋义熙元年(405),为荆、江二州刺史,后封武陵王。后因功受封十郡,都督徐、兖二州及南豫、北秦等五郡军事,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建元三年(408)进号征南大将军,领扬州刺史。次年,又加中书监兼司隶校尉、假黄钺,加九锡,进封十郡为宋王。四年(408),进号相国,改封十郡为楚王。九年(413),迁司徒。十年(414),进封十郡为宋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感时三首·其一》中的一句。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日乌往返无休息,朝出扶桑暮却回。 “日乌”指的是太阳,古代用太阳来比喻帝王,所以这里用“日乌”来形容帝王或权力的象征。“往来无休息”意味着日夜不停地忙碌。“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帝王的朝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帝王权力的忧虑,担心他们日夜不停地忙碌,无法休息。 夜雨旋驱残热去
【注释】 “偶作”,我偶尔写的一首。 “直为篇章非动众”、“遂令轩盖不经过”:因为诗的格调不高,所以连诗人的轿子也不愿经过。“直为篇章”,指诗的格调不高,“轩盖”,指大车和轿,“不经过”即不愿意让诗人的轿子经过。 “未妨溪上泛渔艇”、“又为门前张雀罗”:虽然不喜欢诗的格调,但诗人仍可以在山水间泛舟,在门前张网捕鱼或捕鸟。 “夜学事须凭雪照、朝厨争奈绝烟何”:晚上写作时需要借月光照明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联,每联都是七个字,押平声韵,格律整齐。“才下轺车即岁丰,方知盛德与天通”,首联写卢员外下车时即获丰年之喜;颔联写其德高望重,名扬天下;颈联写其政绩卓著,教化有方,遗金留地,滞狱当年,皆成美谈;尾联写卢员外虽无文翁之功绩,但后学们仍对其充满敬意。 【答案】 译文:卢员外刚到任就获得丰收,才知他的德行与上天相通。清高的声誉渐传寰瀛之外,他治理下的百姓都喜气洋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题,本题是理解性默写,要求写出全诗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注意重点字词的积累与理解。 第一句“方知激蹙与喷飞”,意思是说才知道水流激蹙、喷飞的样子,“激蹙”指水势猛烈;“喷飞”指水势飞腾。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才知道,那汹涌澎湃的水势就像激流一样猛烈,像水箭一样飞溅,真令人惊叹! 第二句“直恐古今同一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题李凝幽居》。下面逐句解读诗句,并附上译文和赏析: 1. 山井 滟滟湿光凌竹树,寥寥清气袭衣襟。 译文:山井(井)的水光闪闪发光,映照在竹林和树上;那缕缕清凉的微风扑面而来,仿佛能吹拂到我的衣服上。 赏析:诗的开头通过“水光”和“清风”描绘了井边的自然景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同时,“滟滟”、“寥寥”等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意,给人以美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