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
过晋阳宫 晋阳宫,晋阳是唐代的都城,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这首诗是在游览晋阳时所写。 1.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回想当年唐朝的建立之地,那时正是建国之初。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记忆以及对唐朝初期的怀念之情。 2. 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低头俯瞰晋阳的田野,抬头仰望天空中的参宿七星。这里描绘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自然景色,通过对比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馀
温汤对雪 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 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 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 注释: 1. 温汤对雪:指温泉和雪花相对照的景象。 2. 北风吹同云:描述北风刮起,使同一片天空中的云彩聚集在一起。 3. 同云飞白雪:同云中飘落着洁白的雪花。 4. 白雪乍回散:形容雪花飘散的样子,好像刚刚聚在一起又突然散开。 5. 同云何惨烈:同一片云朵为何显得如此凄凉、悲惨。
【解析】 此诗应是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崔铉任河东节度使时所作。崔铉是唐代后期杰出的文学家,与李商隐、杜牧等并称为“牛李党争”的重要人物。这首诗以潞州(今山西长治)为背景,颂扬潞州长官崔日知的政绩。 ①赐崔日知往潞州。潞:指潞州,今山西长治。日知,即崔日知,字元亮,号玄亮,河南缑氏人。大和五年(831),文宗命崔铉出使河东,崔铉荐举其弟崔日知代己出使,文宗大喜,赐名“元亮”,改潞州刺吏。
【注释】 耆:年老,老人;河上公:传说中的神仙。 遗荣:不受尊荣。 迹:行迹。尘嚣:指尘世的纷扰。 讵(jù):难道。宠辱:荣耀和屈辱。 矫然:高峻的样子。寥廓:空旷广大。 冥漠:幽暗。无先后:不计较时间先后。 那能(nǎ néng):哪里能。纪:记。 玄玄:玄妙深远。 【赏析】 《经河上公庙》,这是一首颂扬神仙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赞美了一位名叫河上公的神人。他既不受尘世的荣华富贵的诱惑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首联“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任的忠州太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治理的热爱和向往。 颔联“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强调了在朝中担任要职的人才能振兴政治,而这些人就是那些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官员。 颈联“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描绘了送别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忠州太守的期望和祝福。 尾联“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春中兴庆宫酺宴 - 描述春天里皇帝在宫廷中举行的盛大宴会。 2. 九达长安道 - 长安作为都城,道路四通八达。 3. 三阳别馆春 - 春天的时候,皇宫外的别馆(别墅)也充满了生机。 4. 还将听朝暇,回作豫游晨 - 闲暇之余,皇帝也会选择去游园赏景享受宁静。 5. 不战要荒服 - 强调和平的重要性,不需要通过战争来显示力量。 6. 无刑礼乐新 -
【赏析】 此诗作于元大德七年(1303),诗人时年四十一岁,为监察御史。太行山在今河北西部与山西、河南交界处,是当时通往大都的交通要道。诗人登太行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八句四对,对仗工整。其中“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二句尤为传神。 首联写诗人清晨骑马来到太行山中,清跸车马声已远远地消失在河阳,只听得笳声悠扬,回响在崇山峻岭之中。“凝”,凝聚;“上”,登上
【解析】 题干中“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是本题的命题方向。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翻译和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原诗的内容进行理解,根据要求分析即可。 【答案】 (1)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 有隋政权混乱残暴,各路英雄豪杰互相争斗。 (2)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先代英杰挥剑而起,叱咤风云,威震四方。
途经华岳 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注释: 途经华岳:路过华山。 饬驾去京邑:整理好车驾前往京城。饬驾,整顿车驾;去,前往;京邑,京城。 鸣鸾指洛川:鸣鸾是古代的一种车饰,这里指代皇帝的车驾。指洛川,指的是洛阳。洛川在华山脚下,故云“指”。 循途经太华
这首诗是诗人在南出雀鼠谷途中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雷出应乾象,风行顺国人。 - 释义:天上的雷声预示着国家将有大事发生,风向顺从国民的意愿。 - 注释:雷声象征国家的动荡不安,而风向顺民心则表明人民渴望稳定与和谐。 2. 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 - 释义:尽管旅途遥远,但仍能感受到晋国的气息,车辆和马匹渐渐返回秦国。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