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绍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偈颂,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现在,我们逐句解析其诗意: 一、诗句详解 1. 槽厂安身不记年:这一句描述了一个在槽厂(古代的酒坊)中工作的人,他忘记了自己在那里工作了多少年。这里的“槽厂”指的是酿酒的地方,而“安身”则表示生活或工作的方式。 2. 一心希慕岭南能:"一心"表达了坚定的决心和专注,"希慕"则意味着渴望和追求。"岭南"指的是南方的广东地区
【注释】瑞岩:即瑞岩寺,在今浙江省宁波市。主人翁:禅宗语,指自己。把手经行禁网中:意谓用手拨动经文,解除了心中的羁绊和束缚。踏断纲宗开活眼:意谓踩断了捆绑思想的绳索。活眼:比喻有见地的人。山鸟话家风:山鸟喻人,言如鸟般自然而谈吐。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二句写诗人在瑞岩寺内,手触佛经,心超俗尘;后二句以山鸟之自由自在,比喻自己摆脱了世俗的桎梏,心境开朗豁达。全诗语言简炼,寓意深刻
【注释】 偈颂十九首 其九: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祇要今日了。 译文:万法都是心中的光芒,所有的因缘只有本性能够明了。本没有迷失的人和物,只要今天明白就可以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万法是心光,万法皆为心生所现,万法都是自性所显的。诸缘惟性晓,诸缘即万事万物,惟性即自性。本无迷悟人,本来没有迷失的人。祇要今日了,只须在今日明白了。 万法皆为心生所现,万法都是自性所显的
【注释】 偈颂十九首其十一:大地踏翻无寸土,昆虫介甲绝行踪。护生禁足元勋在,圆觉伽蓝一扫空。 大地(指人间):人间。 踏翻:踩踏、踏平。 昆虫(指世间的万物):泛指众生。 介甲:铠甲。 禁足:禁止行走。 元勋:大功臣。 护生:保护生命。 圆觉:佛教用语,意为觉悟。 伽蓝:佛寺。 【赏析】 此诗为颂赞佛陀护生的事迹之作。首二句写佛陀降魔救苦,令众生重获自由,大地重现太平之景象
注释:瑞岩寺经常呼唤主人翁,彻底清醒的人不如聋子。 裂尽见闻走活路,家乡关隔海千重。 赏析:诗的首句“瑞岩频唤主人翁”,描绘了诗人与瑞岩寺之间的互动。诗人被瑞岩寺频繁召唤,仿佛成了寺庙中的主角。次句“彻底清醒的人不如聋子”,诗人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外界声音的漠视和超然物外的境界。第三句“裂尽见闻走活路”,诗人通过“裂尽”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他对世俗观念的排斥和对真理的追求
注释: 一茎草外,隐没了它的全形;翳尽丛林,让眼睛活了过来。 破绽莫教轻捉著,堂前高挂赎金名。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邃,充满了禅宗的思想。首先,诗人描绘了一株小草在丛林中生长的景象。这株小草虽然只是一茎,但却能够完全隐藏其自身的痕迹,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接着,诗人又描绘了丛林中的其他植物,它们遮蔽了天空,让小草得以自由地生长。这里的“堂前高挂赎金名”一句,既形象地描绘了小草的生长环境
注释:抛弃了家族的遗产,要去出家;像学卢行者一样去担柴。然而他脊梁上并没有黄金般的骨骼,反而在碓米坊中被活埋。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个弃绝世俗生活,欲出家的僧人的形象。首句“抛舍箕裘要出家”表明了他决心舍弃俗世,追求佛法的决心。第二句“学卢行者去担柴”则是对僧人日常行为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修行生活的坚持与执着。然而第三句“脊梁不具黄金骨”,却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他的脊梁并不具备黄金般的品质
【注释】 1.芝峰:指佛教中修行者所修的高峰,这里指寺庙。 2.将(jiāng)何铺设:即“如何布置”。将,助词。 3.明挑海底灯:“明挑”指用明亮的灯光照亮,“海底灯”比喻灯笼、彩灯等,暗指元宵节时放的灯火。 4.细剪亭前月:“剪”同“翦”,指修剪树枝。亭前的月亮,暗喻悬挂在庙宇中的灯笼。 5.打拍东山瓦鼓歌:东山是地名,瓦鼓歌,一种打击乐器,泛指音乐。这里指元宵节时寺庙里的锣鼓声。 6
【注释】 千丈岩:指悬崖峭壁。生:险。无端:没有缘由。更:又。撒手行:放手行走。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讽喻诗,借咏岩的险峻来讽刺那些不顾后果,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 前两句写岩石之险。岩石陡峭,人们为了方便攀登,又在上面开凿了道路,这就给悬崖上行走的人带来危险,所以诗人说“无端”。 三、四句写岩石之险。岩石陡峭,人们在其上面修筑道路,这就给悬崖上行走的人带来危险,所以诗人说“要汝临崖撒手行”
【注释】 绿萝:指藤萝。卧云烟:形容山势高耸,云雾缭绕。触战蛮征:被征伐入侵。事悄然:事情很平静。临老无端:突然。重出丑:出丑。借婆裙:向婆婆借裙子。拜婆年:给婆婆拜年。 【赏析】 此诗写一个老人突然要为婆婆拜年的情景。全诗以“绿萝深处”开头,写山中景致,接着写老人要出征,但事情很安静;最后写老人要拜年,但自己突然出丑。整首诗以老人的心情为主线,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老人的心情和处境,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