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寿
十月返湖庐 畏归今复归,举目凄旧影。 呼朋与周旋,深夜烛犹秉。 添炉挫寒冽,围话剪悽哽。 庭前一丛竹,新箨出翠粉。 纵横乱作行,似走无人境。 独惜老梅树,我去遂枯殡。 草木尚有知,予心胡已冷。 注释: 1. 十月返湖庐:在冬天的十月回到了家乡的湖边小屋。 2. 畏归今复归,举目凄旧影:害怕回到故乡,但是不得不回去,看到熟悉的影子都显得凄凉。 3. 呼朋与周旋,深夜烛犹秉:召唤朋友一起聊天
十月,率领家中人及儿子邦直之女荃视长女疾于庐山之芦林。适散原先生先来牯岭过访。先生有诗奉和。 【诗句释义】:在深秋的10月里,我率家人和儿子邦直之女荃去庐山之芦林看望我生病的长女;恰好这时散原先生的家也来到了牯岭,他先来到我的住所访问我,并赠给我一首诗。 【译文】:十月,带领家人和儿子邦直的女儿荃去庐山的芦林看望我生病的长女;正好这时散原先生的家也来到了牯岭,他先到我的住所拜访了我
【注】: ①率室人:苏轼的妾名。邦直:苏轼长子苏迈之字,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女荃:苏轼的女儿。庐(lú):地名,指庐山。长女:指苏轼的女儿苏小妹。芦林:庐山上的地名。适散原先生:即陈与义。陈与义是苏轼的朋友,他住在庐山下牯岭,因此称为“过访”。先来:先到的意思。奉和:应和。②急难:急事或灾难。山中:指庐山。③意外:意料之外的事。翁:对老人的尊称。会:相遇。④惊魂亲紫眉
这首诗描绘了华山的壮丽风光和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以下是逐句释义与赏析: 注释 1. 华山之高孰可攀,青崖白谷非人间。 - "华山之高":华山非常高。 - "孰可攀":谁能够攀登到山顶? - "青崖白谷":山中有很多青色的悬崖和白色的山谷。 - "非人间":这些景色不在人间。 2. 天生芳臭不并世,待时敛翼归名山。 - "天生芳臭":形容华山的芬芳香气自然生成,与众不同。 - "不并世"
【注释】 八月初九:指农历八月九日,是中秋节,也称为月夕。 案上书装册:案头摆放着书册。装册:装订的册子。 甚古:非常古老。 翻视为魏晋六朝人:翻查时认为这是魏晋六朝时期的诗。 梁诗标曰:梁诗标明是梁朝的作品,即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南朝梁代(502年-557年)和北朝的北魏(386年-534年)。 言齐曰齐:指《诗经》中的“关雎”篇,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君子”指男子,“淑女”指女子
诗句解析与译文 第1句:岁除非故春,夜曙非昨晨。 - 解释与注释: - “岁”指的是岁月或时间。 - “非”表示不是。 - “故春”意味着过去的春天。 - “夜曙”指夜晚的黎明时分。 - “非昨晨”即不是昨天早晨。 - 整体含义:岁月中,过去的春天不再回来,而夜晚的黎明也不再是昨夜的晨光。 第2句:水流无回波,落叶不及根。 - 解释与注释: - “水流无回波”比喻事物没有回到原点。 -
译文 秀夫沉海中,扩廓窜塞外,志事虽不成,生气千古在。 凛凛天泽义,一息持颠沛,君臣二为多,孤舟地非隘。 但得肝脑涂,足抵风云会,屯运与昌期,同扶天纪坠。 时乎不骤得,谁识我心痗。 注释 1. 秀夫沉海中:指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韩世忠,曾因反对投降而遭到贬谪。 2. 扩廓窜塞外:指元朝名将扩廓帖木儿,因抗击元朝而被流放至塞外。 3. 志事虽不成:表达了即使有志难酬,但仍有其精神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句翻译及赏析: 1. 昨遇天童僧,遂至天童寺。 - 昨天遇到一位天童寺的僧人,于是前往天童寺。 2. 天风塔铃语,行行度岭次。 - 天风吹动塔铃发出声音,我们一行行人正在通过山岭。 3. 有松万株竹万竿,到眼先识天童山。 - 眼前有无数的松树和竹子,一眼望去就能认出这是天童山。 4. 苍龙起立高秉笏,翠凤绕护飞鸣环。 - 天空中出现了一条苍龙,它高高地举起了笏板
这是一首描写画家戴文节的诗,通过对他的画作和人格的赞美,表达了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下面是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题戴文节公湖天清晓图 - 画家正宗称四王,导源董巨承悦黄。 注解:画家正宗指的是董其昌、王世贞、王鉴、王原祁这四位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 - 从风蔚起纷百辈,谁欤殿者戴侍郎。 注解:随着画风的兴起,出现了许多流派,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戴文节(戴逵)。 - 侍郎觥觥表节义
注释:八月初九夜梦到一处,案上书装册甚古翻视为魏晋六朝人诗梁诗标曰梁言齐曰齐言妙趣纷纶盎有馀味醒后追忆不得遂拟二首仿佛所见云 声音来自幽静的山涧,才知道山雨已经停歇。 湿气渗透到庭户之间,檐下花蕾初开。 一缕清风收拢在钵中,半边月亮从岩缝中喷薄而出。 道人正在不眠之时,清咏自怡悦。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梦中所见的一个场景。诗中通过声音、香气、光线等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