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凡世主之患出自《商君书 · 算地》,凡世主之患的作者是:商鞅。 凡世主之患是秦代诗人商鞅的作品,风格是:文。 凡世主之患的释义是:凡世主之患:指古代君主面临的普遍困扰或问题。 凡世主之患是秦代诗人商鞅的作品,风格是:文。 凡世主之患的拼音读音是:fán shì zhǔ zhī huàn。 凡世主之患是《商君书 · 算地》的第1句。 凡世主之患的下半句是:用兵者不量力。 凡世主之患的全句是
【翻译】 《商君书·算地》: 现在的情况并非如此。君主所致力于的,并非是国家的紧迫事务。自身有着像尧、舜一样的品行,却无法达到像汤、武那样的成就,这是掌握政权的罪过。臣下请求指出其中的错误。治理国家若抛弃权变,而只是空谈理论,那么就会身陷险境而功业微薄。因此,《诗经》、《尚书》中谈论治国之道的人,会让民众游手好闲而轻视他们的君主;崇尚隐士的人,会让民众疏远而不尊敬他们;崇尚勇士的人
诗句 商君书 · 算地 译文: 小人避罪,不畏惧惩罚,因此他们会利用这种侥幸心理来讨好百姓和上级;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获取私利。君子如果追求名利的途径不止一个,那么君子就会凭借权势来获得名声。小人不害怕禁令,所以法律繁复。君子如果不设立法令,那么罚金也会执行。法律繁多且罚金被执行的原因,是导致国家多奸邪,而富人们不能守住他们的财富,贫穷的人也不能经营事业。农田荒废,则人民生活艰难;国家贫困
《商君书·算地》 1. 诗句: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译文:人民的本性是:饿了就寻求食物,累了就寻求休息,痛苦时就寻求快乐,受辱时就寻求荣耀。 注释:此句强调了人民在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荣誉感。 2. 诗句: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 译文:如今那些盗贼,一方面触犯了君王所禁止的
``` 商君书·算地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译文: 人民的生活需要适度、公正与合理地获取资源。 注释: - 度(duó):度量,衡量。 - 取长:即适度使用土地,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 - 称(chèng):均衡,公平。 - 重(zhòng):权衡,考虑利益平衡。 - 权(quán):权衡利弊,考虑长远利益。 - 索(sǒu):索取
诗句:“民者,水也;地者,舟也” 译文:百姓是水,国家领土是船。 注释:这句话出自《商君书·算地》一文,意在说明民众如同水一般重要,而国家领土如同船只一样需要被治理。它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以及合理利用土地对国家的重要性。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即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作者通过比喻,将人民比作水,国家比作船,形象地指出了国家的繁荣与民众的福祉是相辅相成的。同时
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 开,则行倍。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夫弃天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务过也,而上下事之,故民众而兵弱,地大而力小。 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薮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故为国分田数:小亩五百,足待一役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1][2]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