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嘏
【注释】 五看:五度观赏。濆,山的弯曲之处。日自曛:太阳在天空落下,天色昏暗。慈悲:对一切生灵都怀有怜悯之心。随物:随顺万物。迹:踪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大历四年(769)秋作客荆州时赠给天卿寺神亮上人的。 首联:“五看春尽此江濆,花自飘零日自曛。” 意思是说:五度观赏春天已尽,这里江水波涛滚滚,花自飘零,太阳自黄昏时分落去。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流寓江陵的孤寂之情与岁月流逝之叹
降虏 广武溪头降虏稀,一声寒角怨金微。 河湟不在春风地,歌舞空裁雪夜衣。 铁马半嘶边草去,狼烟高映塞鸿飞。 扬雄尚白相如吃,今日何人从猎归。 注释与赏析: 1. “降虏”: “降虏”是诗中的关键名词,通常指战争后的俘虏,这里特指战后的边疆士兵。 2. “广武溪头降虏稀”: 广武溪位于某地区,可能是古代重要的军事或文化地点。这句话描绘了战争结束后,此地很少见到士兵的荒凉景象
【注释】 寄归:诗人写给友人的信,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年踏尽化衣尘:指三年来,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奔波劳累,身无分文,衣服也破旧了。化衣尘,比喻贫困潦倒。 只见长安不见春:意思是只见人世间,不见春天的景色。长安,即古都长安,是当时唐朝的首都,也是诗人居住的地方。 马过雪街天未曙:意思是马儿奔驰在铺满白雪的道路上,东方尚未露出曙光。 客迷关路泪空频:意思是客人迷路了,走不出去
【诗句释义】 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 满耳歌谣满眼山,宛陵城郭翠微间。 人情已觉春长在,溪户仍将水共闲。 晓色入楼红蔼蔼,夜声寻砌碧潺潺。 幽云高鸟俱无事,晚伴西风醉客还。 【译文】 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 满耳都是歌唱的曲子,满眼都是绿色的群山,宛陵城郭掩映在翠绿的山峦之中。 人们的心情已经觉察到春天的存在了。溪边的房屋,仍然与溪水相伴,悠闲度过时光。 清晨时分太阳的光辉洒进楼阁
【解析】 (1)宿楚国寺有怀:在楚国的寺庙里留宿,有所思念。 (2)风动衰荷寂寞香:风吹过枯萎的荷花,发出寂寞清幽的香气。 (3)断烟残月共苍苍:断烟、残月与苍茫的天空相映成辉。 (4)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寒冷袭来,傍晚时寺庙里的波纹摇曳着墙壁,红色的花瓣落下,飘满了庭院。 (5)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起飞的雁群好像被惊吓,向南的湖面划过,而乌云欲把北楼笼罩
忆山阳 - 家在枚皋旧宅边: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枚皋是汉朝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旧宅可能是指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 竹轩晴与楚坡连: 竹轩指的是竹林中的小楼,楚坡可能是楚国的山坡,这里指代诗人家乡的自然风光。 - 芰荷香绕垂鞭袖: 芰荷即荷花,垂鞭袖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服饰,荷花的香气环绕在诗人的衣袖之间。 - 杨柳风横弄笛船: 杨柳风吹动着笛子,小船在河上摇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下面是诗句的翻译和赏析: 1. 禅栖忽忆五峰游,去著方袍谢列侯。 译文:在禅修中忽然想起了曾经的五峰山游历,穿着僧衣向那些权贵告别。 注释:禅居(修行)突然想起过去对五峰山的游历经历;去著(穿着)方袍(袈裟)是对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的告别;谢列侯(告别)指的是告别那些权力地位高的官员。 2. 经启楼台千叶曙,锡含风雨一枝秋。 译文:清晨时分,寺庙中的楼台被一层薄雾笼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如下: 平戎 边声一夜殷秋鼙,牙帐连烽拥万蹄。武帝未能忘塞北,董生才足使胶西。冰横晓渡胡兵合,雪满穷沙汉骑迷。自古平戎有良策,将军不用倚云梯。 注释: - 边声一夜殷秋鼙:边塞传来的夜晚战鼓声,声音响亮而沉重。 - 牙帐连烽拥万蹄:军营中的烽火接连不断,仿佛无数马蹄踏动的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 - 武帝未能忘塞北:汉武帝曾经对北方边境的战事耿耿于怀。 -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描绘了诗人清晨登高远眺的情景。第一段“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点出登高怀古之意;第二段“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描绘了诗人登山时所见的清幽景色;第三段“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抒发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 ①早发剡中石城寺 ②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③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注释】 寒食:清明节的前一天。鶗鴂(chì è):即布谷鸟,春末鸣叫,是旧时催耕的时节。清渭:指秦代的渭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面。去傍:离去,离开。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贞二年(1296)清明前,当时诗人正在陕西任监察御史,正赶上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祭扫坟墓的日子,诗人此时的心情颇为抑郁。 首句“折柳城边起暮愁”写诗人在城边折下杨柳枝条,触景生情,勾起了暮春时分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