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高
桓公(元年~十八年) 突然回到了郑国。突然为什么要归呢?顺从祭仲。他的话为什么归呢?顺从祭仲。 郑忽出奔到卫国。忽为什么要名?《春秋》上伯子男一个,言辞没有贬义。《春秋》的“伯”字是褒义词。 陈国、蔡国和卫国的国君会合在一起在宋国举行结盟仪式。这里的柔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大夫还没有被任命,所以称柔。 鲁桓公和宋文公相会于夫童这个地方。 冬天十一月,鲁桓公和宋文公在阚地相会。 春季十月
诗句:秋八月壬午,大阅。大阅者何?简车徒也。何以书?盖以罕书也。蔡人杀陈佗。陈佗者何?陈君也。陈君则曷为谓之陈佗?绝也。曷为绝之?贱也。其贱奈何?外淫也。恶乎淫,淫于蔡,蔡人杀之。九月丁卯,子同生,子同生者孰谓?谓庄公也。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无正也。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 译文:秋八月壬午日,进行大规模的检阅。什么是大规模检阅呢?就是检阅战车和步兵
这首诗出自《诗经》的“桓公篇”,是西周早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诗的主题围绕着贵族之间的婚姻、礼仪和政治活动展开。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既者何?尽也。 - “壬辰朔”表示农历的初一,而“日有食之”则是记录了一次日食事件。这里的“既”通常意味着结束或完成,可能在这里指的是日食事件结束后的第二天。这种记录展示了古代对天象的观测和记录
桓公五年 解析春秋时期鲁国的国事动态 1. 陈侯鲍逝世原因与哀悼 - 悼念逝者之心,表达对亡者的哀思与敬意 - 逝世日期与逝世原因 - 根据《春秋》记载 2. 齐侯郑伯访问纪国背景 - 政治联姻与外交互动 - 访问目的与期望结果 - 双方角色和动机分析 3. 大雩仪式意义与影响 - 旱祭活动作为应对自然灾害之策 - 仪式中象征意义与实际作用 - 对周王权威展示与民众团结 4.
桓公元年是鲁桓公在位的第一年,主要事件包括继位、郑国友好关系的建立以及宋国的动乱等。以下是对这段历史的具体分析: 1. 继位与修好:桓公即位时,鲁国与郑国的友好关系得以恢复和加强。郑国通过赠送玉璧来请求修复旧日的友好关系并交换土地。 2. 宋国的动乱:同年三月,宋督发动政变杀死其国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并娶了孔父的妻子。宋殇公因无法忍受国内的动荡而被杀,宋国内部因此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3.
故曰:王正月,于是乎成。 公羊传 · 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 · 春王正月 译文: 元年是什么时候呢?是君主的开始一年啊!春天是什么时候呢?是一年的开始啊!谁被称作君主呢?叫做周文王啊。为什么先说君主,而后才说到正月呢?因为这是在大一统之时。 赏析:《公羊传》认为“元年者何
◇僖公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救邢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熟亡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君也。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
◇昭公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豹、宋向戌、卫石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轩虎、许人、曹人于漷。此陈侯之弟招也,何以不称弟?贬。曷为贬?为杀世子偃师贬,曰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大夫相杀称人,此其称名氏以杀何?言将自是弑君也。今将尔,词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焉。然则曷为不于其弑焉贬?以亲者弑,然后其罪恶甚,《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不贬绝以见罪恶也
◇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会晋栾□、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宋华元曷为与诸侯围宋彭城?为宋诛也。其为宋诛奈何?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鱼石之罪奈何?以入是为罪也。楚已取之矣,曷为系之宋?不与诸侯专封也。 夏,晋韩屈帅师伐郑。 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娄人、杞人次于合。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 九月辛酉,天王崩。邾娄子来朝。 冬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