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救邢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熟亡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君也。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夏六月,邢迁于陈仪。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此一事也,曷为复言齐师、宋师、曹师?不复言师则无以知其为一事也。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夷者何?齐地也。齐地则其言齐人以归何?夫人薨于夷,则齐人以归。夫人薨于夷,则齐人曷为以归?桓公召而缢杀之。
楚人伐郑。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娄人于朾。
九月,公败邾娄师于缨。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获莒挐。莒挐者何?莒大夫也。莒无大夫,此何以书?大季子之获也。何大乎季子之获?季子治内难以正,御外难以正。其御外难以正奈何?公子庆父弑闵公,走而之莒,莒人逐之,将由乎齐,齐人不纳,却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请。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入则杀矣。」奚斯不忍反命于庆父,自南涘北面而哭。庆父闻之曰:「嘻!此奚斯之声也,诺已。」曰:「吾不得入矣。」于是抗輈经而死。莒人闻之曰:「吾已得子之贼矣,以求赂乎鲁。」鲁人不与,为是兴师而伐鲁,季子待之以偏战。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然则曷为不于弑焉贬?贬必于重者,莫重乎其以丧至也。
◇僖公二年
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曷为不言城卫?灭也。孰灭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
左传 · 僖公 · 僖公三十三年
介绍
。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料编辑而成。与《诗经》、《尚书》、《周礼》、《仪礼》、《易经》、《乐经》并称“六艺”。《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的左氏后裔左丘明所作,成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31年)。其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曾参等人的弟子。
《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的谷梁伯所作,成于鲁哀公十五年(前429年)或十六年(前4
相关推荐
诗句: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注释: - 公何以:询问原因。 - 不言即位:不称王或帝位。 - 继弑君:指继位的国君杀害前任国君。 - 子不言即位:臣子不称王或帝位(因继位者非其子)。 译文: 僖公元年春,周历正月,鲁文公为什么不称王或帝位而说“即位”呢?因为继位的国君杀害了前任国君,儿子不称王或帝位。这里的“子”不是指他的儿子,而是指一个臣子。齐国、宋国
``` 诗句:- 秋,公子遂帅师伐邾,取訾娄。 -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获莒挐。 译文: 秋天,鲁国公子遂率领军队进攻楚国,成功占领了訾娄城。冬天的某个月,鲁国公子友在犁地击败了莒军的部队,并俘虏了莒国的将军莒挐。 注释: 1. “秋,公子遂帅师伐邾,取訾娄”:这里的“秋”指的是农历的一个季节名称,通常指秋季,而“訾娄”是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境内
诗句: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曷为不言城卫?灭也。孰灭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 译文:僖公二年春天,周历的正月,城墙筑在楚丘,这是为了保卫城池。为什么要说不筑城卫呢?是因为楚国已经被消灭了。是谁消灭楚国的呢?是北狄人。为什么不说北狄人消灭呢?是因为要为齐桓公掩盖耻辱。 注释: 1.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 2. 城楚丘:在楚丘筑城
```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为了寻求援助和避难,先后前往多个国家,其中包括齐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并即位成为国君,史称“晋文公”。这段历史被称为“齐僖公、宋文公、江人、黄人会于贯泽”。 原文如下: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
``` 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以当桓公也。其言盟于师、盟于召陵何,师在召陵也?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何言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心占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其言来何,与桓为主也。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独于此焉?与桓公为主序绩也。 齐人执陈袁涛涂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原文及翻译 - 春秋时期,鲁国与楚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外交冲突,鲁国在秋季派遣军队攻打楚国,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春秋时期,晋侯派兵攻击楚国的申舟,申舟被害后,楚成王发兵进攻晋国,两国军队在城濮交战。 文中描述的是鲁僖公在冬季时前往齐国访问,并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会盟活动。 文中提到鲁国的公子遂率领部队攻打邾国,并成功夺取了訾娄。 文中还记载了鲁国与郑国
诗句翻译: 1. 冬,晋人执虞公。虞已灭矣,其言执之何?不与灭也。曷为不与灭?灭者亡国之善辞也,灭者上下之同力者也。 - 译文:冬天,晋国人抓住了虞公。既然已经灭掉了虞国,那么为什么还要说抓了它呢?因为灭掉国家是亡国的委婉说法,也是上下同心协力的结果。 2. ◇僖公六年 - 译文:春天,周历的正月。 3. 夏,公会齐侯、宋会、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强也。秋
网页时间是:2024-11-15 《左传·僖公》中,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左丘明所著。这部作品详细记录了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事件及人物传记,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僖公》中记载的“狄伐晋”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间的纷争和外交策略。 网页时间是:2024-11-8 《左传·僖公》是春秋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作者左丘明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 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此未逾年之君,其言弑其君之子奚齐何?杀未逾年君之号也。◇僖公十年 春王正月,公如齐。 狄灭温。 温子奔卫。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及者何?累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舍孔父、仇牧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荀息?荀息可谓不食其言矣。其不食其言奈何?奚齐、卓子者,骊姬之子也,荀息傅焉。骊姬者,国色也
诗名:《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三年》解析 在《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齐国与许国的冲突以及随后晋国对里克的处置,都体现了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对背叛者的态度。通过此段历史事件的详细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晋文公死后,其子奚齐、卓子的被弑事件对晋国政治格局的影响。同时,里克作为此次政变的关键人物,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晋国的稳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忠义与背叛的复杂看法。此外
《左传·僖公》是中国古代的一篇重要文献,由左丘明编撰,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该文记录了晋国入侵狄国、陈国的灭亡、郑国的外交活动等内容,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变迁与诸侯之间的纷争。下面是对文章内容和相关注释的解释: 1. 晋国与狄国的冲突 - 事件背景:晋献公之子重耳在流亡至国外期间,通过各种政治联姻和外交手段,逐渐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并最终返回晋国成为国君。他即位后,继续扩大晋国的领土
解析: 这首诗是《左传》中关于僖公三十三年的事件记录,包括了狄侵郑、蔡侯兮卒、齐如宋以及诸侯会盟等情节。诗中详细描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通过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 1. 狄侵郑:描述了狄国侵犯郑国的事件,体现了当时国家之间紧张的关系。 2. 蔡侯兮卒:提到了蔡侯的去世,暗示了政治上的变化,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动荡。 3. 齐如宋:描述了齐国到宋国的情况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一篇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本篇主要讲述了晋文公和秦国在郑国的冲突、晋国对秦穆公的救援以及随后的战役等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纷争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是对《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的解析: -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描述了一位贤能的人物去世。 -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提到一位女性去世。 - 秋七月甲子,公孙慈卒:记录了另一位贤者去世的情况。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公元前659年的若干重要事件。此篇文献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态,还揭示了人物性格、战争策略及文化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下面是对本文献的逐句翻译和注解: 1. 狄侵齐: - 含义:晋国北部边境上的狄国(即今天的山西、河北一带)入侵齐国。 - 背景: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领土争端频繁,狄国与多个诸侯国有纷争。 2. 秋,公子遂帅师伐邾: -
```python 《左传 · 僖公 三十三年》逐句释义及翻译: - 春秋,齐人、狄人盟于邢。 - 解释:这是关于晋国与齐国及狄人结盟的记录。 - 译文:秋季,齐国和狄人在邢国举行结盟仪式。 - 注释:在春秋时期,邢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 - 冬,楚人伐随。 - 解释:楚国开始对随国进行军事征伐。 - 译文:冬季,楚国开始攻打随国。 - 注释:随国是楚国的一个附属国
``` 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言释之何?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 --- 僖公二十三年 春,公伐邾娄,取须朐。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娄人战于升陉。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译文: 在十二月癸丑日,鲁文公和各国诸侯在薄地结盟。解除了宋国的公爵位。没有谁要求解除,那么为什么说解除呢
``` 僖公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疾重故也。 注释:邑(音yi)不单指城市,这里“邑”指的是“国”,齐国对宋国的军事行动被记载为“围缗”。由于战事紧急,所以特别提到“围”。 夏五月庚寅,宋公慈父卒。何以不书葬?盈乎讳也。 注释:宋公慈父去世后,没有记载葬礼是因为“盈乎讳”(因为过于悲痛而避免记载)。 秋,楚人伐陈。 注释:楚国对陈国有军事行动。 冬十有一月
``` 《春秋左氏传·僖公三十三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与诸侯国之间的一系列事件和冲突。这部书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的政治纷争、战争和外交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译文: 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僖公二十六年 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宁漱盟于向。 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巂,弗及。其言至巂弗及何?侈也。 夏,齐人伐我北鄙。
``` 僖公三十三年,春季,晋国侵扰曹国,晋侯又攻打卫国。为什么多次提及晋侯呢?这是因为这不是两个独立的事件。那么为什么不说继续攻打卫而说入侵曹国呢?这是为了明确晋侯的用意。晋侯的意图是入侵曹国,所以他攻打了卫。公子买戍守卫国,但没完成使命就被杀死了。公子买的死因是什么?这是为了掩盖杀害大夫的罪行。楚军救援卫国。三月丙午日,晋侯进入曹国,俘虏了曹伯,并将他交给了宋国人处置。这是为什么要交给宋国人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楚杀其大夫得臣。卫侯出奔楚。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陈侯如会。其言如会何?后会也。公朝于王所。曷为不言公如京师?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则曷为不言天子在是?不与致天子也。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卫元咺出奔晋。陈侯款卒。秋,杞伯姬来。公子遂如齐。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娄子、秦人于温。天王狩河阳
``` 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 【译文】 卫国大臣元咺从晋国返回,回到卫国。 【注释】 1. 本句描述了元咺的行动和回归原因。元咺是从晋国返回的,他为什么要从晋国回来?是因为与叔武争斗。 2. “自”在这里表示“从”,意为从某地返回。“晋”是晋国的简称,表示元咺从晋国返回。 3. “归”在这里表示归还、归来。“卫”是卫国的简称,表示元咺回到了卫国。 4. “执其君”中的“执”表示抓住、控制
``` 译文: 春,秦国人入侵了济西的田。为什么要取这些田呢?是因为这是从曹国取走的。为什么不明确地说是从曹国取走的呢?是为了避讳,因为同姓不能相互夺取对方的土地。但是还没有讨伐曹国的,却说要从曹国取土,这是为什么?晋国的国君把曹国国君班抓来,说他从诸侯那里取得了在边境侵掠的土地。为什么说这是在边境侵掠的土地呢?这是因为晋侯抓住了曹伯班,并且指责他窃取了诸侯所应得的地盘。那么
诗句:“秋七月。冬,杞伯姬来求妇。其言来求妇何?兄弟辞也。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译文: 秋天的七月,冬季来临,杞国的伯姬前来请求婚姻。她所说的来求妇是什么意思,是表示这是为了寻求兄弟的妻子吗?又为什么说是寻找嫂子呢? 注释: - 杞伯姬: 杞国的一位贵族女子。 - 求妇: 在古代汉语中,"求妇"指的是为儿子或侄子物色媳妇。 - 兄弟辞: 这里可能指因为年龄差距
``` 癸巳,葬晋文公。狄侵齐。 公伐邾娄,取丛。 秋,公子遂帅师伐邾娄。 晋人败狄于箕。 冬十月,公如齐。 十有二月,公至自齐。 乙巳,公薨于小寝。 陨霜不杀草,李梅实。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 晋人、陈人、郑人伐许。 解析: - 癸巳,葬晋文公:在癸巳这一天,举行了晋文公的安葬仪式。 - 狄侵齐:狄国侵犯了齐国。 - 公伐邾娄:僖公亲自率军攻打了邾娄国,并夺取了它的土地丛。 -